濮阳之战,可谓是曹操一生中最危险,最接近死亡的一战。大概的经过是:曹操中了吕布与陈宫的计谋,轻信濮阳大户田氏的诈降,等杀到濮阳城郡府的时候才发现金鼓齐鸣,四面火起,杀声震天。曹操赶紧下令退兵,但无奈带进来的军队这会已经彻底乱套,单人匹马的曹操逃跑途中正遇一彪人马,为首者正是吕布。然而没想到,吕布并未认出曹操,反而是用方天画戟敲着指曹操的头盔大声问道:“曹操在哪里?”曹操灵机一动指着前面说:“那个骑黄马的人就是。”支开吕布后,曹操幸而遇上了前来护驾的典韦,在其护持下冒烈火浓烟冲出东门,左臂烧伤死里逃生……
这便是濮阳之战的经过,骄傲自大的吕布“遇曹而不识”,失去了干掉曹操的最好机会。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并不排除会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会成为转折点。这里我们就假定当时吕布认出了曹操,并一戟下去结果了曹操的性命,那么三国历史会否就此改写呢?刘备少了曹操这个最大的敌人,是否能有机会完成一统天下,中兴汉室的使命呢?就此黄昏兄按照自己的观点来细细分析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世上就不会再有曹操这号人了(废话)。曹操一死则曹氏集团顿时失去主心骨,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很难说。但个人觉得,曹氏集团在突然间群龙无首的情况是很难顶住吕布军进攻的,所以将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分化瓦解甚至消亡。吕布会在陈宫的辅佐下尽收兖州之地,不过其性格反复无常刚愎自用,各地的名士虽迫于其武力威慑,却不会真心支持他。这个时候,中原诸侯中最大的得利者将会是刚得了徐州之地的刘备,因为周边的强敌都暂时不会有空来过问他。 其一,吕布,在得了兖州之后肯定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控制,一时间不会有分身之术出去攻城略地。其二,袁绍,这会在北方与公孙瓒的战斗基本已进入尾声,曾经的白马将军公孙瓒已经只剩下一座易京城负隅顽抗,命不长久了。而袁绍在平了公孙势力过后第一件事情必然是收取北地和修养士卒,暂时不会继续对外用兵。其三,刘表,这位年龄偏大的荆州霸主并没有太大的雄心壮志,而且荆州的军权不在他手中,他也很难调的动。更何况,一江之隔的东吴才是对他的最大威胁,军事上不敢轻举妄动。 其四,袁术,这家伙更在意自己的名号,捧着个传国玉玺便当作是宝贝,在自己的领地大兴土木,为称帝作准备,一时半会还不会考虑出兵打仗的事情……这种状态如果不出意外将会持续数年时间,刘备会得以有充分的时间来消化从陶谦手中“让”过来的徐州之地,彻底掌控徐州军政大权,尤其将原陶谦手下精锐部队“丹阳兵”的指挥权逐渐掌控在自己手中。 下一步,整个中原会趋于战略上的平静和宁静,袁绍在剿灭公孙瓒过后成为坐拥四州的北方霸主,而备和吕布这时候只能联手起来,集兖、徐两州之兵与袁绍南北对峙。而身后的袁术在称帝过后必然成为众矢之的,在众诸侯的联手打击下灭亡只是早晚的事。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吕布和刘备(可能还有刘表和孙策)最后瓜分了袁术的领地是最有可能的结果,而袁绍应该也会趁此机会在北方继续扩张势力。再然后,又会是一种新的战略平衡出现,刘备这时候要做的就是一边继续稳步谨慎发展,一边继续与吕布示好(哪怕在分袁术之地问题上吃点亏),共同对抗北面强大的袁绍集团。接下来唯一能做的就只有一个字—等! 刘备要等待的,就是吕布集团和袁绍集团的内部自乱。吕布目光短浅,无容人之量,崇尚武力征服而轻视民生发展;袁绍外宽内忌,多谋而寡断,尤其是在立嗣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趁着这两家自顾不暇的时候,刘备必须要想方设法出击,毕竟徐州地处中原四面受敌之地,虽然富庶但地势一马平川。刘备趁这个机会至少得拿下张绣的宛城之地,若能拿下荆州作为大后方那是更好。就此刘备也拥有了进可攻退能守的帝王之资,如果吕布那边能继续乱下去,袁绍的几个儿子又一直争得不可开交的话,刘备完全可以继续扩展势力,并将汉献帝置于自己控制之下,效仿曹操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新的中原霸主。再加上刘备原本的“汉室宗亲”身份也有一定号召力,统一天下并非完全不可能。虽然刘备的年龄也不小,时间可能不够,但他的儿子在继承衣钵后应该可以办到(真实的刘婵可不是演义里的那个废材,至少具备刘备七成功力)。
当然,这一切都是最完美化的想象,刘备虽然政治能力牛逼眼光老练。但也有很多先天性的弱点无法忽视。其一是极度缺乏骑兵,麾下除了“白马义从”出身的赵云具备一定骑兵指挥能力之外再无他人可用。而想要争霸天下,没有一直机动力和战斗力极强的部队是很难做到的;其二是一直没有遇到一个真正的战略家来辅佐他,手下的文官都是如简雍,孙乾,糜竺之类的白面书生。如果不能得到一个类似陈宫,郭嘉,或者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想要一统天下也只是扯淡……如果三国时期真没了曹操,在除开上文已经分析过的袁绍,吕布,袁术之外,孙策死得太早,孙权过于年轻,刘表华而不实,刘璋怯弱畏战……剩下还有些王者风范且具备相当政治能力的人也只有刘备了。
PS:如果曹操真的死在濮阳,三国历史肯定会改写而且将因此而失色不少。吕布“遇曹操而不识”的事情虽然在《三国志》和其他部分史料上都记载过,但是其真实度还是有需考证。因为知道这件事的就只有曹操本人和吕布,吕布自然不会说自己因为大意而放跑了曹操,曹操更不会告诉别人自己怕吕布怕得要装小兵才能逃命……不过,抛开这件事的真实度不谈,濮阳之战的凶险程度绝对真实的,曹操突围过程中被烧伤的事实也是真实的。至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可以渲染这个“遇操不识”段子,一方面是想通过“以手掩面”来把曹操的形象刻画地“猥琐”一些;一方面又通过“大意放曹”来讥笑吕布的自大和无知。其目的,还是在于迎合其“拥刘反曹”的写作立场。(作者: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
[ 此帖被zhdf在2020-04-07 15:1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