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时会收到一些陌生人的电话或者短信:“需要贷款吗?我们的利息比较低……”在一些非法报刊的夹缝中间,也不乏“低息贷款”的小广告。
从江苏溧阳来上海发展的黄老板开了一家基础建设公司,生意和效益都非常好。为了发展公司规模,他与北京一家“投资公司”接洽,希望借贷一笔资金,为期3年。虽然说好的利率稍低于市场行情,但是订好合同之后,对方另索要5%的“财务管理费”。黄老板如何能接受?所谓的财务管理费与约定的利率加起来,分明就是“高利贷”。黄老板气愤地表示:什么低息贷款?分明就是陷阱!
家住沪闵公路的刘老先生看到报上刊登某证券公司分支机构的“低息贷款”广告,想到儿子、媳妇正在为房贷犯愁,便将这个信息告诉了他俩。小刘夫妇通过电话咨询后,得知该机构不仅贷款利息低于银行,而且贷款的门槛也不高,便请了假兴冲冲地前去洽谈。洽谈前期非常顺利,不料后期出现意外——对方要求小刘夫妇拿出25万元(“贷款”总额的20%)购买该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面对该理财产品的巨大风险,小刘夫妇望而却步。他们疑惑:办理低息贷款还要搭售理财产品,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社会上确实有人在拿所谓的低息贷款做文章,因此,急需贷款的市民还是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比较安全妥当,谨防“低息贷款”后面的猫腻。
作者:朱世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