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探春一直是金陵十二钗中较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她出众的才貌和卓越的管理才能让人心生敬慕;另一方面,她强硬的的个性也惹人侧目,尤其是其对于生母赵姨娘的态度,更让现代读者感到不解和不满。
——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
在探春理家的时候,赵姨娘的亲弟弟赵国基死了,按照贾府的规矩要赏一些烧埋费用。因为赏银的多寡,赵姨娘和贾探春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贾探春气急之下说出了这样一番话。读到这里,大概很多读者也和赵姨娘一样霎时间觉得心底里冷冰冰,凉飕飕的。
在旧社会制度之下,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礼教规范,要求人们时时恪守,不得僭越。《孔子家语》称:“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清代学者淩廷堪曾经说过:“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意思是说,上古圣王以及后世圣贤教育民众的方法,终归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礼”。
尊卑有别就是礼教中最重要的一条准则。过去稍有身份地位的男人就可以纳妾,而且不止一个,所谓“妻妾成群”大概就是如此来的吧。妻和妾虽然都是丈夫的女人,地位却有显著的尊卑之别。《礼记》曰:“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 常言道“娶妻”,“纳妾”,“妻”是明媒正娶来的,而“妾”通常是买来的,如同入手一件物品一样曰“纳”。妾在家庭中虽然承担着生儿育女的义务,却享受不了“妻”的待遇。《春秋·谷梁传》中说:“毋为妾为妻。”意思是说,妾没有资格扶正为妻,有妾无妻的男人,即使嫡妻死了,哪怕姬妾满室,也要另寻良家聘娶嫡妻。
具体到《红楼梦》中的赵姨娘,本是“家生子”,也就是在贾府世代为奴的仆人,后成为贾政的“妾”。就像赵姨娘自己说的那样“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可见做妾侍的日子是何等艰难!
具体的体现可以结合《红楼梦》的叙述,简要归纳几点,如下:
在家庭地位上妻是主,而妾是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写到:“宝玉只得挨进门去。原来贾政和王夫人都在里间呢。赵姨娘打起帘子,宝玉躬身进去。只见贾政和王夫人对面坐在炕上说话,地下一溜椅子,迎春、探春、惜春、贾环四个人都坐在那里。”贾政、王夫人和孩子们坐着说话,赵姨娘只有站立伺候的份。即使在自己亲生的孩子面前,孩子是主子,自己却仍然是仆人。
在社会生活中,妻子的亲戚是客人,要以礼相待,而妾的亲戚还是仆人。贾府素有“诗礼簪缨之族”的美誉,对待亲戚非常讲究礼节。例如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姊妹,王子腾是王夫人的亲兄弟,亲戚之间不断有礼尚往来。而每次宴饮,薛姨妈都被请坐在上座,这就是贾府的待客之礼。而赵姨娘的兄弟却是贾府的奴才,要伺候贾环上学,贾环坐着,他却要站着。
在子女问题上,妻的子女是嫡子嫡女,而妾的子女是庶子庶女。虽然妾所生的子女仍然是主子,享受主子的待遇,但是庶子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爵位。在遗产继承上嫡子女和庶子女也有多寡之分。在婚嫁中庶子女也经常会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例如凤姐就曾经感慨探春——“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你那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
赵姨娘虽然是贾探春的生身母亲,但在家庭地位上赵姨娘是仆,而贾探春是主。按照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制度,贾探春只能称王夫人为“母亲”,王子腾为“舅舅”,而对赵姨娘,则和其他人一样称之为“姨娘”。探春的所言所行完全没有一点错误。可是在读者心目中,却给贾探春贴上了“绝情”的标签。为什么呢?
也许你认为这很难理解,因为现代人不了解封建社会下的妻妾制度和尊卑礼节。这诚然是原因之一,但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中华民族拥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史,文明史,那些传统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文化传承已经融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孝道。“首孝悌,次见闻”,“孝悌”是作为一个人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立身、立世的基础。《劝孝歌》云:“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生育之恩比天大。贾探春的行为与人们的脑海里的孝道观念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因此人们对于贾探春言行才会如此的难以接受。
而事实上,作为当时人的贾探春又何尝不是生活在矛盾和痛苦之中呢?一方面,她严格地遵循着礼教制度,取得贾母、王夫人等核心权力层人员的信任和爱护,成为了众人眼里的“明白人”;而另一方面,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的亲情却在时时刻刻地牵扯着她,让她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去关心贾环和赵姨娘的生活状态。《红楼梦》中相关笔墨虽然不多,但细读之下,仍能发现贾探春和赵姨娘、贾环之间的密切联系。
例如:
第五十二回: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黛玉便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
第五十八回:探春因家务冗杂,且不时有赵姨娘与贾环来嘈聒,甚不方便。
乃至第二十七回中,贾探春给宝玉做了双鞋,赵姨娘的唠叨马上就传到了贾探春的耳朵;而在第六十一回,贾探春刚向厨房要了一份油盐炒枸杞芽,赵姨娘就立刻跑去厨房打秋风。这都是日常生活中极细微的小事,母女之间都能悉知悉闻,何况是有大事的时候呢?
再看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赵姨娘要找芳官算账,贾环说:“你不怕三姐姐,你敢去,我就伏你。”可见贾探春也会经常过问赵姨娘和贾环的事情,在贾环心目中,贾探春是有威严,也是值得依赖的,他生怕自己又惹恼了亲姐姐。
血永远浓于水。传统伦理制度隔断的是母子之间的称呼和礼节,但却隔不断人性和亲情。透过这只言片语,仍能感受到赵姨娘与贾探春之间那浓浓的母女情谊。在贾探春看似无情、绝情的背后,正是对自己亲生母亲的满腔深情。
“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每生事,几次寒心。”
“太太满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照管家务,还没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倘或太太知道了,怕我为难不叫我管,那才正经没脸,连姨娘也真没脸!”
“我细想,我一个女孩儿家,自己还闹得没人疼没人顾的,我那里还有好处去待人。”口内说到这里,不免又流下泪来。李纨等见他说的恳切,又想他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亦都不免流下泪来。
这字字句句,让我们读到了贾探春内心深处的万分委屈和痛苦。因为自己是庶出的,本就低人一等,因此要付出格外的努力,来获得大家的认可。贾探春的优秀在贾府有口皆碑,上下人等无不敬服,却往往因为赵姨娘的无理取闹受到连累。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探春心里完全没有赵姨娘,王夫人又何必顾及到贾探春是赵姨娘的女儿呢,而感到“寒心”呢?贾探春又怎会为赵姨娘“所累”呢?
而且,无论是李纨、宝玉等主子,还是平儿、袭人等奴仆,平时对赵姨娘都比较客气,保持着应有的礼貌。尤其在第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脏”一节,众人都知道王夫人的玫瑰露是被彩云偷了去送给了贾环,却不予以追究,并代为掩饰。
平儿笑道:“这也倒是小事。如今便从赵姨娘屋里起了赃来也容易,我只怕又伤着一个好人的体面。别人都别管,这一个人岂不又生气。我可怜的是他,不肯为了打老鼠伤了玉瓶。”说着,把三个指头一伸。袭人等听说,便知他说的是探春。大家都忙说:“可是这话。竟是我们这里应了起来的为是。”
赵姨娘本身地位卑下,再加上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为人行事总是冒冒失失的,有失妇德。王夫人、凤姐恨之入骨,墙倒众人推,小丫鬟们也根本不把赵姨娘放在眼里。处理这样的事情,不过小事一桩。只是大家顾及到了探春的面子和尊严,才会网开一面。如果探春真的从心里就不在乎赵姨娘,对她真的那么无情,众人当然也不会对赵姨娘这么客气了。
李纨无意之间的一句劝说恰恰道出了实情:“姨娘别生气。也怨不得姑娘,他满心里要拉扯,口里怎么说的出来。”探春忙道:“这大嫂子也糊涂了。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他们的好歹,你们该知道,与我什么相干。”这段对话细品之下,有无限意味。贾探春对于赵姨娘的感情恰恰是这一句“满心里要拉扯,口里怎么说的出来”最能概括。而贾探春听见,赶忙回道大嫂子糊涂了。一方面也是说中心底痛楚的应激反应,另一方面要急于表白自己的立场。母子连心,天下哪里有不认自己亲生母亲的女孩呢?又哪里有不相互牵挂、相互爱怜的母女呢?
第六十回,因为赵姨娘和芳官的大吵大闹,让探春气恼万分,她和尤氏、李纨说:“耳朵又软,心里又没有计算。这又是那起没脸面的奴才们的调停,作弄出个呆人替他们出气。” 贾探春非常清楚赵姨娘的性格,“耳朵又软,心里又没有计算”,还总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被人当枪使。面对着这样的生身母亲,贾探春有苦难言,对赵姨娘又心疼,又气恼,又怜惜,复杂的心绪表露无遗。之后,探春命人查是谁调唆的,而媳妇们则敷衍了事,并没有认真盘诘。从众人敷衍的态度也可以看出贾探春的生存环境有多么恶劣,如果探春但凡不是一个要强的性格,就会像迎春一样任人摆布和欺负。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见贾探春能够获得如今的地位和尊严,又是付出了怎样艰苦的努力和抗争!
贾探春是庶出的主子,虽然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治国齐家,能力卓绝,但要摆脱世俗的偏见,做一个“有脸”的主子,却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她在情与理之间徘徊,在血缘关系与纲道伦常之间抉择,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备受煎熬,而她向往的总是那么遥不可及,她为之一生的努力不过为了两个字——“尊严”!
对礼教的恪守,对孝道的要求,对人性的拷问,这三重标准折磨着读者的认知,也折磨着贾探春的人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看似绝情、无情,而实际上却满怀深情的贾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