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抵一城,名曰上都,现在位大汗所建也。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皆涂金,绘有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 人心目。
——《马可·波罗游记》
如今,只有茫茫草原陪伴着这一方城池,千百年的风雨吹过,历史的过往如云烟,满目沧桑让人难忆起曾有过的辉煌,1260年,忽必烈就是在此称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王朝元朝,当年盛世繁华,万邦来朝,西藏也是在元朝被归入中国版图。
元世祖一生征战戎马生涯、统治世界、治理天下的宏伟大业的浓缩图,被雕刻在铜雕像群上,右侧是蒙古骑兵的场景,左侧是元朝大臣 ,主要有刘秉忠、马可·波罗、郭守敬、姚枢、八思巴和扎马鲁丁等,整座铜雕群总重量达80吨。
草原的风劲,呼呼吹来似铮铮战鼓,不绝于耳。
不了解历史,就不会看懂这片茫茫草原,所以,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座都城的历史变迁:
据史料记载,最早进入滦河上游的是山戎和东胡人。
公元三世纪,东胡后分为两支,鲜卑与乌桓,元上都所在地便是乌桓族的世居地。
公元四世纪之后,拓拔鲜卑兴起,建立北魏王朝,元上都所在地是北魏的塞外牧地。
公元十世纪,辽王朝、金王朝,均以这里为优良的狩猎、游幸之地。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金世宗完颜雍将此命名为金莲川,为 “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骑兵南下征金,占领了滦河上游的桓州,金莲川演变为成吉思汗的避暑地。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成吉思汗以桓州凉陉为其夏宫。成吉思汗分封众将时,元上都地区是木华黎家族的世袭领地。
南宋嘉定四十九年宝祐五年(1256~1258年),忽必烈命近臣僧子聪(刘秉忠)于桓州城东、滦水北岸的龙冈相地建城,命名为开平。忽必烈即位建元中统后,开平府不断得到增修扩建。
元朝中统四年(1263年)升为都城,定名上都。
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上都城和大都城成为元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都城,经历十一帝,108年。一直到元朝末年,上都始终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中心。
2012年,元上都遗址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元上都都城轮廓,这就是北京城700年前的模板。
从御道进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门,明德门,属皇城的正南门,位同北京故宫午门,坍塌残落的墙体伫立在寂静风声中,一截截残存的城墙上已经长起青草。
1358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攻克元上都,焚毁了所有宫阙,结束了元朝大一统的局面,从此再没有恢复,元上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大安阁遗址,这里是宫城中心,能看得见的上层为明清时期的喇嘛庙遗址,下层经考古推测为元代大安阁的建筑基址。
大安阁建于至元三年(1266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后,取故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
大安阁在元上都用作宫城的正殿,元朝皇帝经常在这里举行重大的朝政典礼,如皇帝登基、接见外国使者等。此外,包括皇帝临朝、议政、修佛事、与大臣聚会等日常活动也在此举行。
这里曾经发生了许多具有世界性地区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包括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等五位皇帝登基,忽必烈接见马可波罗,以及南宋灭亡后忽必烈受南宋君主的朝降等等。
位于最高处的穆清阁遗址,顶部正中有一个敖包,随着台阶一级级升高,登高远眺,青草覆盖的城垣清晰依旧,这座由宫殿、草原、森林、溪流构成的元上都,在废墟中拥抱着巨大文明。
元上都作为元朝的开国都城,接纳最早一批定居于此的蒙古族牧民,就是忽必烈和他的“金莲川幕府”幕僚。忽必烈筑城屯田,改变了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俗。忽必烈时期的那达慕、敖包祭日等蒙元遗风保留至今。
元朝的皇帝,春分时离开元大都北上来元上都,到秋分的时候,他们再南下离开,除了处理政务,他们可以在元上都尽情地狩猎行乐,并举办蒙古风格的传统盛会和祭祀。
元上都在当时更是时尚、开放的国际化大都会,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前来为官、经商和定居,而且还贯通了北方的草原丝绸之路。
上都城的西关曾是元代各国商人进行商品交易的地方,也是当时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商业中心,丝绸之路在元代进一步延伸,东面到甘肃武威(古凉州)后,东行到宁夏中都,沿黄河行至内蒙古,直达元上都。
如今,只有护城河的水静静流过,风很大,吹得遍地青草阵阵轻响,一片片黄白的芨芨草,几只大乌鸦从天空飞过,嘶哑地叫上几声,野鸭子游过水面,不时扑腾钻入水中觅食,此情此景,令人感慨时光更替。
元上都遗址可参观的地方并不多,所见更多为茫茫见不到尽头的大草原,行走在一座沉睡的遗址上,心中百感交集,此番寂寥,想必也会再有轮回,只是那时已不知又会是几千几万年之后了。
蓝天白云下的寂寞,能看得见的规模宏大和已看不见的深邃悠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流淌,广袤神秘的元上都遗址,尽管已成废墟,也永远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