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诸葛亮,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仅是三国时期独树一帜的英雄,其形象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传颂中可以说堪称完美。而陆逊,可以说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即使知道他的名字,但对他真正了解的人更少。现在,丁丁拿诸葛亮和陆逊进行比较,有人肯定认为这是在贬低诸葛亮,抬高陆逊,因为在普通人的眼中,他们之间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陆逊根本就不可能和诸葛亮相比。。
诸葛亮和陆逊其实是三国中期的双子星,在《三国志》中仅有的两位除帝王之外单独成章列传的两个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英雄享受这样的荣誉,可见,在真正的历史中,他们两位在三国的地位是相当特殊的,而且基本上处在一个时期,诸葛亮真正显山露水从赤壁之战开始,在刘备死后开始步入人生的巅峰,成为蜀汉不可逾越的长城,而陆逊事业的开始也是从赤壁之战开始显现,在俘杀关羽时开始正式进入我们的视野,在夷陵之战前步入人生巅峰,同样成为东吴不可逾越的长城,可以说他们的人生巅峰时期基本重叠,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对比起来更有实际可对比性。那么,他们作为三国中期的双子星,是这个时期最伟大的英雄,而且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而且都是名垂千古的人物,那他们的文韬武略对比优劣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对比,应该能够比较全面的反应。
一是他们都是书生挥剑,初始才华在伯仲之间。诸葛亮虽然出生在山东琅琊,但他童年成长于河南,青少年时代成长于荆州,饱读诗书,博览古今,在当地的民间很有名气,被誉为“卧龙”,与“凤雏”庞统齐名,同样带有江南才俊的味道。而陆逊更是典型的江南才俊,在年轻时也是有名的书生,当时陆绩、顾邵等闻名天下,而陆逊也是仅次于他们两位的人物,与张敦、卜静齐名。所以,他们都是以书生面貌出现在历史的长河里,如果是和平时期,他们或许都是以文采享誉天下的人物,无奈当时军阀割据,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投入混战的洪流,在混乱的时代里展现自己的才华。所以,他们以书生挥剑的形象出道,应该是不相上下,如果要分彼此,诸葛亮或许更胜一筹,但也在伯仲之间。
二是他们的职务对比文武相耀,不分彼此。按照中国人的观点,一个人的成就往往以他获得的职务进行对比,诸葛亮投奔刘备,最终官至臣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实,按我们的理解,按刘备的初衷分工,诸葛亮其实应该算文臣,是管理内政的最高人物,相当于总理,无奈蜀汉无人,诸葛亮是以臣相之身总揽军政大权。陆逊是孙权任何的大都督,虽然我们往往把周瑜、鲁肃、吕蒙包括后来的诸葛恪、陆抗都认为是大都督,但真实的历史是孙权只任命过陆逊为大都督,是当时东吴的最高军事首领,而且后来的陆逊也被任命为臣相,所以,他们是文武相耀,不分彼此,在职务方面不存在谁高谁低,只不过孙权比刘禅要英明得多。所以,从他们的职务来看,他们人生的成就不分彼此,在伯仲之间,都是极具成功的英雄。
三是治国成功方面诸葛亮稍胜一筹。诸葛亮一直是臣相,按照刘备的分工,那是管理内政的最高人物,在治理蜀汉内政方面,在当时来说或许无人能及,尤其在人才相对缺乏的蜀汉,更显伟大,一部《蜀科》,扭转了刘璋治理四川时的颓废风气,在刘备死后,内抓混乱,外征南夷,不说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至少让蜀汉稳定,而且保证了军需,这方面诸葛亮的才能在三国战乱时期确实无人能比。相比陆逊,虽然在治国方面也很有一套,最著名的上表命令诸将广开农田,孙权也申请领受一份农田劳动;而且在平山越时,既扫除内乱,又安抚了人心,还获得了军队,一举三得,治国理念同样令人佩服,并且多次建议孙权广施仁政,让人民得利益,安抚赈济百姓,要深得民心,这样,国家才会长治久安。当作臣相之后,更是反对大兴土木。然而,陆逊面对的不是刘禅,而是孙权,虽然在治国方面有自己的一套,而且效果、影响都不错,但真要完全实施,还真不是他能够做到的,但他确实看到了事物的本质,直到现在其治国理念还在影响着我们。所以,在治国成功方面,诸葛亮虽然稍胜一筹,但客观环境让陆逊难以实现治国梦想。
四是军事方面的成功陆逊明显更胜一筹。诸葛亮之所以闻名天下,其实我们常称颂的不是他的治国,而是他的军事才能,被我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方面的传奇,其实,这些传奇都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甚至是张冠李戴,将别人的事迹放在他的身上,历史中的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这些传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还原诸葛亮真实的军事才能,他其实在刘备死之前,基本就没有参与过军事行动,他军事方面的展现是在刘备死之后,率军南征南夷,终于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集中居住之地,既拓展了领土,稳定了后方,而且还由少数民族为主的组织了一只特种军无当飞军。后来,诸葛亮在内部基本稳定之后,率军北伐,可惜的是,五次北伐几乎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基本上以失败而告终,稍有亮点的地方就是杀了曹魏一员大将张郃,而自己最终死在北伐途中,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反观陆逊,在军事方面的成就那是可圈可点,一生几乎无败绩,真可谓是百战百胜。就拿诸葛亮在军事方面南征南夷的辉煌成就对比,陆逊都要更胜一筹,当时陆逊在征服山越时,还只是一个县令,手无寸兵,完全靠临时征募,在平定以潘临为首的一股山贼后才通过选拔一批被征服的土匪中拥有一只二千人的队伍,他采取的对策其实和后来诸葛亮采取的对策几乎一样,一是安抚,二是分化,三是给他们分配田地,四是集中剿灭顽固分子,五是最终从这些山贼中强壮者选取人编入部队,可以说诸葛亮南征南夷的那一套陆逊早就使用过,而且陆逊拥有自己的军队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其军事才能也是在这个时候展现。后来在与吕蒙俘杀关羽的战役中,吕蒙功不可没,最终收回了荆州,充分展现了陆逊伟大的军事谋略,陆逊最辉煌的军事胜利当然是夷陵战役,这是三国时期的三大著名战役之一,当时刘备亲率十万大军东征,最终被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彻底消灭了刘备十万大军,刘备是只身逃往白帝城,如果不是担心曹魏乘虚而入,刘蜀政权就会被消灭。最关键的是,诸葛亮北伐是从陆逊那里得到的启迪,其实,东吴北伐比蜀汉北伐更早更多,仅陆逊指挥的北伐也有四次,而且无一失利,并且早于诸葛亮率军北伐。陆逊第一次北伐石亭一役,就取得辉煌的战果,大败曹魏大军,最终气死曹魏大将曹休。如果陆逊不保守,采取朱恒策略,有可能直捣曹魏老巢。诸葛亮就是看到陆逊北伐的成功,认为战争有可能改变三国格局的前提下才开始北伐的。而且陆逊在后来的北伐中,也无失利,唯一让人诟病的是第二次北伐,当曹魏大将满宠识破陆逊计划之后,陆逊率军连夜撤退,其实,这才展现了陆逊军事方面的智慧,在没有取胜可能甚至会陷入危险可能的前提下,保住部队不受损失那才是大智慧,要不然钻进别人的口袋,那还有传奇吗?陆逊真正的传奇是第三次北伐,面对不利局面,演绎空城计,羽扇纶巾,最终反败为胜,最终是曹魏方面听到陆逊的名字就害怕。所以,对比诸葛亮与陆逊的军事成就,那不在一个层面,陆逊明显更胜一筹。
五是大局观方面诸葛亮明显更胜一筹。诸葛亮在大局观方面看得很远,隆中对策让流浪中的刘备看到了希望,而且刘备按照隆中对策终于谋得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刘备之后,诸葛亮五次北伐,是为了获得长安这块汉朝的荣誉之地,可惜的是,荆州丢失,蜀汉实力太弱,而且军事方面太过保守,最终没有实现独霸天下的愿望。但是,陆逊虽然在军事方面的能力超强,但大局观却偏于偏安,既对孙权征服海南岛,东征台湾不感兴趣,即使在面对有可能直捣曹魏老巢的前提下不敢下决心,最终导致军事上的成功没有换来疆土的扩展,采取的是一种守势,好在孙权在这方面比较强,在向南向东拓展方面态度坚决,才使得东吴拥有南至越南的广阔领土,而且终于到达了台湾。但由于对曹魏始终保持守势,就只能让东吴处于被动的局面。虽然诸葛亮的大局观明显胜陆逊一筹,无奈势力太弱,而且军事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偏于保守,这样诸葛亮的大局观要实现也几乎不可能。这样导致了两人最终是殊途同归,凭借其能力和影响保住了政权。
六是在用人方面陆逊明显高人一等。其实,一个人才能再通天,那也是有局限的,所以,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观点,然后善于采纳那才是大智慧,陆逊之所以百战百胜,如果光靠个人的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他的每次成功,那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翻开《三国志》,陆逊的每次出征,那都是比较热闹的,总有各大将领的不同意见,陆逊然后集大家的意见进行汇总、综合,然后定下谋略,如俘杀关羽,那是与吕蒙等许多将领商议的结果,如第一次北伐大胜,那是各大将军商讨、精诚团结的结果,所以,陆逊在用人方面比较高明,能够与同僚、部下做到精诚团结,相处愉快,没有发生过内斗,这样也可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大家的潜能,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这也是东吴在陆逊时期有一大批有才能的谋臣武将的根本原因。反观诸葛亮,用人方面明显有问题,马谡失街亭就是最大的证明,而且诸葛亮北伐,几乎就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唯一不同的声音那就是魏延,但诸葛亮不采用也就罢了,竟然对他起疑心,最终导致了部下不合,这样的局面又怎么能够打胜仗呢?所以,诸葛亮时期内部虽然表面上没有决裂,但实际上已是各怀鬼胎,只是碍于诸葛亮的权威才没有发生罢了,但魏延与杨仪的斗争还是公开化,在诸葛亮刚死就发生内斗,更加削弱了蜀汉的实力,而且,我们看看诸葛亮重用的几个人,才能都一般,那是因为他们除了会听话会之外,就没有展现才能的机会,现在独挡一面时,只知道按照诸葛亮那一套依葫芦画瓢,不知道如何面对复杂的形势有新的办法来应对。其实,任何一个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都是各种经历之后摸索出来的,而且越成功越自信越有办法。这也是东吴在陆逊之后,即使出现政治方面的动荡,后主无能,但在短时期之内,东吴还依然在战争中基本不败的根本原因。
所以,客观的对比和分析诸葛亮和陆逊这对双子星,他们确实是三国中期最伟大的两位英雄,是两国不可逾越的长城,从《三国志》单独为他们两人立传就可以看出。但是,再伟大的英雄那也是人,不是神,有人就会有缺点,有不足,不可能是全才,所以,比较诸葛亮和陆逊的文韬武略,那是各有千秋,都是从书生挥剑而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偏于内政和治国,陆逊偏于军事和谋略,但他们最终展现给我们的形象都是文武双全,这实际上两人都过于以短求长,诸葛亮军事虽偏弱,但晚年却执意于军事,最终展现出不完美,而陆逊却在治国方面偏弱,但在晚年似乎更执意于治国,导致最终含冤而死,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