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鹰觅房产新媒体 公号:yingmi909
作者:鹰觅君“权威人士”将部分重点城市房价定性为“泡沫”,这个全国人民都已经知道了。
不过,上海,接着南京,这两日再度拍出“地王”,火爆程度依然如故。
5月11日上海三幅宅地的拍卖的溢价率都在100%以上,格力地产、融创、象屿地产分别以19.65亿元、30.05亿元以及21.5亿元的价格拍得以上三幅地块。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根据楼板价推算,预计未来成本价至少都在每平方米6万元以上。
一日后的南京,也诞生了两大“地王“——葛洲坝以总价32.8亿元,楼面地价45213元/㎡拿下河西南G14地块,成为南京新地王;世茂以88亿元拿下了河西中部一幅商住综合地块,溢价47亿元,溢价幅度114.6%,成为了南京年内总价地王。
“权威人士”发言之后,市场不是该有所回归,至少不是应该姿态一下吗?是房企不够理性?还是有关部门的欲擒故纵?做出这种思考是出于惯性,但细细分析,其实是当下的价值尺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彻底变化的时局。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目前在拍出土地上建造的纯商品房,已经不是短缺时代里具有大众消费性质的房子了,它们的客户群可以脸谱化为一个小众的富豪群体。在这样一个圈子里,与其说“泡沫”的大或小,不如说高昂的价格能否匹配得起豪宅的品质。“泡沫”应该是一种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判断。超出了大众的购买力,超越了一般人的心理限度,这才是风险的一般度量衡。
“权威人士”定性房价泡沫,实际上主要敲打的不是房企,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财务约束,拿了高价地最后卖不出去,损失也是内部去消化,外部性要小得多。鹰觅君觉得,重点城市土地市场目前的狂热,一方面是企业补充土地储备的需要,像格力地产在上海的储备已现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看好城市未来,像上海,区域中心的中心,产业发展不可限量,现在貌似拿到的高价地,往后几年极大可能就是捡的一个大便宜。后面一点,过去几年屡试不爽。
房企现在拼抢的,其实是将来为富豪制造豪宅的机会,价格再高和一般老百姓的关系已经不大。虽然豪宅成交价格也会对周边住宅价格产生影响,但真正的决定力量还是社会均衡的购买力。实际上,“权威人士”这次发言敲打的是投资投机性需求,它们才是左右大众房价的真正力量,也是造成此轮房价暴涨的最大推力。
央行4月21日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银行贷款正加速涌向房地产行业。2016年3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22.51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增速比去年末高1.3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1.5万亿元,同比增加5045亿元,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2.5%,比去年占比水平高1.9个百分点。
这样凶猛增长的信贷资金流向,在加上民间融资像首付贷的助力,房价怎能扛得住?“权威人士”所做的,就是影响市场信心和预期。这一招,其实相当厉害。
有一个广为应验的理论是,对一个市场怀有信心是有乘数效应的。正向的信心会导致收入或投资的增加和下一轮信心的变化,负面的信心则会带来相反的局面。关于这一点,实际上统计学家已经建立了模型,对几个国家的因果性检验表明,衡量的当前信心会引起未来GDP的变动。
典型的如被次贷危机重创的美国——人们信心低落导致信贷市场冻结,贷款人不相信能收回贷款。在这种情形下,那些想花钱的人发现,他们难以得到所需的信用;那些提供商品的人发现,他们难以得到所需的流动资金。结果是,大量刺激政策并未起到快速复原经济的效果。国内楼市的应验,这一轮已经很清楚了。一二月的信贷大放水是工具,央行高层对于房贷比重不大的言论瞬间点燃了信心和预期。在很多人眼里,这一表态等于合理化了房价的上涨空间,给予了继续投资楼市的信心,结果重点城市楼市大爆发。
自从三月底以来,不论是严厉调控的出台,还是“权威人士”发言,其实做的就是一件事——改变楼市预期。以沪深为代表的调控效果应该是立竿见影,一线城市出现了明显的降温,统计数据显示:
4月份,四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313万平方米,环比减少27.8%,同比减少8.2%。具体城市看,北上广深4个城市环比增幅分别为9.5%、-53.2%、0.7%和-46.2%,同比增幅分别为-11.8%、-24.3%、33.5%和-38.4%。
在这种局面下,“权威人士”发言无疑又强化了之前的调控信号,如果房价继续疯涨,更严厉的调控还会出台。对一个政策市而言,这是最具杀伤力的警告。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一线楼市降温,二线重点城市也会步其后尘,先不论调控的预期,一线楼市的房价就会成为它们的天花板。
鹰觅君认为,在最近的预期引导之下,未来回归居住属性为主导的市场是大概率事件。按照房价和地价二者之间的互推规律看,“地王”现象也终难以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