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大龙湫,薄薄地挂在那儿,显得温和、平静,没有气势上的险峻与升腾,只有流水借助山体,细致缓慢地流,让人需微微仰头,才能看见。
去时不是丰沛水季,一路行去,雁荡山脚下的河岸,只粗犷地裸露着,一粒覆盖着一粒,硕大的巨石。映衬之下,山上的这条瀑布,倒是显得清秀多姿。
上午,在楠溪江竹筏漂流。那江水是浅浅一滩,平滑如顺,仿佛承受不住这季节的薄意一般。天气颇佳,温凉,不热。水清、浅,质地温柔,有性灵之风。
行至雁荡山,才知,这性灵的永嘉山水,原是一脉相承的。江浙一带的山,多温婉奇丽,区分不明,很容易混沌,连绵一片。大龙湫,是雁荡山明显区别于他山的一个标志。它尽管气势不强,却独特、不同,突现了一个诗意饱满的雁荡山。雁荡山水,蕴孕在旅游的季节里,颇有灵秀之气。而给我最有秀美之感的,要数这大龙湫。
前人笔记里,曾经有《梦溪笔谈》和《徐霞客游记》二书,对雁荡山有过记载。宋人沈括笔下的雁荡山,疏宕森然,有着民间所没有的奇峭险怪,润泽的清水瀑布和粗糙的山体,形成鲜明的反差,让人惊异于那奇特的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仿佛从中可以听见,水凿之穴流动的声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经两次游历过雁荡山,因此,他写过两篇记游文字,七千余字,记载了他的幽趣心境。
乐山者智,乐水者仁。有大龙湫的雁荡山,既有智者的实沉,也有仁者的轻灵。以龙湫为坐标,肃穆山体,才有灵动的气息,可以提炼诗意;以雁荡为参照,清灵流水,才有包容的性情,可以诠释阔大。我爱山,也爱水,仿佛一种惯性,体会着雁荡山水的仁智细节。
回来途中,买了一本《雁山荡影》,上面有很多名人游记,文人笔下的雁荡山水,皆是性灵的集句。读了几篇,把游山的经历在脑海里过了一遍,才知文人借山明志,没有丝毫虚言。
原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