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特稿
“‘熊市不炒股、牛市不做定增’,这个规律一直都没有错。现在是底部区域,很多公司的股价都处于底部,而定增折扣又比较大,不同于去年同期,那个时候股价贵,折扣少;现在是股价便宜,折扣高。”深圳一位私募基金负责人坦言,尽管募集资金较难,但近期会加大参与定增项目的力度。
□本报记者 黄莹颖
尽管市场有所回暖,但由于跌破定增价,以及高净值客户对未来市场信心不足,上市公司定增募资十分困难,不少私募定增产品甚至频现客户爽约,以至于私募不得不忍疼让渡大部分利益以确保顺利发行。
大客户临阵撤资 李鸣(化名)所在的私募公司近期发行了一只单票(只投一家上市公司)的定增产品,不过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问题就出在募集资金环节。“有一位高净值客户原本要认购1.5亿元份额,但是到了打款截止日前的最后一个星期,这个客户却临时改变主意,以账户现金不够为由,只愿意认购2千万元。如此一来,5亿元规模的产品一下子空出1.3亿元缺口。”李鸣说。
李鸣所指的定增产品主要是参与华南某上市公司的3年期定增项目,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以及公司未来的成长性都不错,以发行价格和目前股价比较,有近60%的浮盈。“虽然浮盈较多,上市公司项目质地不错,但是客户对未来股市信心不足,3年期限太长。受去年股市大跌影响,不少投资者的信心还没有恢复过来。”李鸣表示。
受市场变化影响,目前定增产品发行并不顺畅,“1年期产品还好说,3年期产品发行难度明显增加,如果投顾知名度不足,基本上很难发行出去。”深圳一家券商的销售人士说,不少1年期项目近期解禁且亏损幅度较大,高净值客户遭受一定程度损失。
此前,参与
新华医疗(
27.180,
1.10,
4.22%)定增项目的基金即面临重大亏损的可能性。新华医疗1年期定增项目于2015年2月询价,彼时市场普遍认可该公司优质的基本面及成长性,不少机构对该定增项目大为追捧,最终定增中标价为37.5元/股。时过境迁,至3月4日解禁时,该股收盘价仅为23.83元/股,亏损幅度接近36%。
东方财富(
42.500,
-0.30,
-0.70%)Choice数据显示,截至4月8日收盘价(未复权),二季度解禁的定增项目中,超过30多家公司股价低于定增价,这意味着参与资金有亏损的可能性。
财通基金认为,定增项目的参与价格较二级市场一般有15%左右的折价,具有一定安全边际。在市场震荡期,折价空间往往更大,安全垫通常更厚。但由于定增标的解禁后在二级市场退出,属于权益类的投资品种,受二级市场波动、个股基本面走势等因素影响,存在亏损的可能性。
真假保底函 由于临近打款日,无奈之下,李鸣只能求助第三方渠道,“每年2%的管理费,我们给第三方1.5%,后端的超额收益分成20%当中的一半也给第三方。”李鸣透露,这实际上已经让私募公司所能赚的利润空间损失大半。
尽管如此,在一周内,仍然未能募集到足额资金,最终只能暂时求助过桥资金,“先过渡一阵,争取多一点时间说服客户参与。从目前来看,缺口的1.3亿元,实际上是不赚钱了,但是为了保证其余3.7亿元的利益,也只能这样做。”李鸣无奈地说。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净值客户信心不足,募资难度加大,不少私募机构不得不说服上市公司大股东出具相关的“保底协议”。大股东为了保证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成功,会对特定发行对象作出“保底承诺”:若定向发行股票锁定期解禁后售价未达到承诺价格,由大股东负责补偿差价。“为了将定向增发做成固定收益,基本的保障做法就是让大股东签订相关的保障承诺或回购协议。如果大股东实力一般,可能还会要求提供相应的资产抵押,甚至拿出真金白银成立信托产品。‘保底承诺’成为定向增发市场的潜规则。”一位证券律师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说服大股东保底不太容易,尤其是一些较好的项目,而一些资质差的项目,大股东其实没有实力保底,保了也是白保。”深圳一位专注于定增的私募人士刘先生称,有些定增项目质地一般,但是大股东对公司比较有信心,对保底之事无所惧。
刘先生透露,“有些同行在压力下,对于一些大股东不愿意保底,但是又认为项目确实不错、稳赚不赔,下面负责募集资金的人甚至会伪造所谓的保底相关文件,以说服客户掏钱。”而伪造的保底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为确保定增产品成功发行,部分定增私募不得不通过“后端超额收益给大股东分成的方式”以换取大股东的保底。“也就是说,大股东给定增产品保底,定增产品让渡后端的超额收益给予大股东,比例可能达到50%,甚至70%,具体得看怎么与大股东谈。基本上有保底的产品就会比较容易发行。”刘先生说。
上市公司出力定增 一些募资意愿强烈的上市公司,为了保证定增顺利发行,不断释放利好消息,以刺激股价上涨。
“公司的定增项目最近要路演,但是股价之前一直表现较弱,所以我们提前把一些业绩释放出来,以维护股价,增厚安全垫,提高参与资金的积极性。”深圳一家上市公司证券部的负责人透露。
此外,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调低发行价,甚至降低募资额。“新方案募资额是原方案的60%,发行价也调低40%左右,主要是市场波动,造成公司股价下跌较多,为保证融资项目顺利推进,只能用这种折中的办法。”广东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近期为了保定增总金额而调低发行价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比如
诺普信(
12.14,
0.41,
3.50%)4月5日公告,发行底价由15.16元/股调整为10.19元/股,发行数量由不超过11250万股调整为不超过16738万股。此外,有部分上市公司准备采取“七折”定价模式,如
利民股份(
27.77,
-0.68,
-2.39%)近期公告称,“公司定增价根据高于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90%来确定,若上述发行价格低于发行期首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70%,则发行价格调整为发行期首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70%。”
由于上市公司“放水”,不少投资老手开始提高对定增的参与度。“从过往多年的投资经验看,‘熊市不炒股、牛市不做定增’,这个规律一直都没有错。现在是底部区域,很多公司的股价都处于底部,而定增折扣又比较大,不同于去年同期,那个时候股价贵,折扣少;现在是股价便宜,折扣高。”深圳一位掌管着百亿元规模的私募基金负责人坦言,尽管募集资金较难,但是近期会加大参与定增项目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