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801544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3-06-17
- 在线时间12605小时
-
- 发帖10761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36
- 金币88207
- 道行18910
- 原创538
- 奖券560
- 斑龄0
- 道券291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801544
- 发帖
- 107610
- 金币
- 88207
- 道行
- 18910
- 原创
- 538
- 奖券
- 560
- 斑龄
- 0
- 道券
- 291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
—
本帖被 zhdf 执行加亮操作(2022-08-16)
—
<<三十六计>>中的第28计名叫"上屋抽梯",是"并战计"系列里的第4计.此计顾名思义,就是等对方上了楼之后,突然把梯子抽去,断了回去之路,使他不能下来,不得不按我方的要求乖乖地去做.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先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军的援兵,以便将敌人围歼的谋略.是一种比较高明的诱敌之计.它也同样适用于政治方面.三国里就有这样的例子. 上计一:第39回,刘备逃到荆州,暂时依附在刘表处栖身.东吴攻杀江夏黄祖后,刘表请刘备赴荆州商议报仇之策.商谈完后,刘备回至馆驿,忽报刘表长子刘琦求见.玄德接入.琦泣拜曰:"继母不能相容,性命只在旦夕,望叔父怜而救之."玄德曰:"此贤侄家事耳,奈何问我?"孔明微笑.玄德求计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亮不敢与闻."少时,玄德送刘琦出,附耳低言曰:"来日我使孔明回拜贤侄,可如此如此,彼定有妙计相告."琦谢而去.次日,玄德只推腹痛,乃涣孔明代往回拜刘琦.孔明允诺,来至公子宅前下马,入见公子.公子邀入后堂.茶罢,琦曰:"琦不见容于继母,幸先生一言相救."孔明曰:"亮寄客于此,岂敢与人骨肉之事?倘有泄漏,为害不浅."说罢,起身告辞.琦曰:"既承光顾,安敢慢别."乃挽孔明入密室共饮.饮酒之间,琦又曰:"继母不见容,乞先生一言救我."孔明曰:"此非亮所敢谋也."言讫,又欲辞去.琦曰:"先生不言则已,何便欲去."孔明乃复坐.琦曰:"琦有一古书,请先生一观."乃引孔明登一小楼,孔明曰:"书在何处?"琦泣拜曰:"继母不见容,琦命在旦夕,先生忍无一言相救乎?"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楼,只见楼梯已撤去.琦告曰:"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有泄漏,不肯出言;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孔明曰:"疏不间亲,亮何能为公子谋?"琦曰:"先生终不想教琦乎!琦命固不保矣,请即死于先生之前."乃擎剑欲自刎.孔明止之曰:"已有良策."琦拜曰:"愿即赐教."孔明曰:'公子岂不闻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今黄祖新亡,江夏乏人守御,公子何不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则可以避祸矣."琦再拜谢教,乃令人取梯送孔明下楼.孔明辞别,回见玄德,具言其事.玄德大喜. 曹操在遇到择嗣的难题时,曾向谋士贾诩请教.老贾以一句"但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耳!"点醒了曹孟德,也使得曹氏接班人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贾诩口中的刘景升,指的就是三国里坐拥荆州的一方实力诸侯,拥有东汉皇家宗室身份的荆州刺史刘表,字景升,有"八俊"的雅号.他在当时也被视作东汉末期有一争天下能力的数雄之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不过刘表在晚年也碰到了所有处在个人权利巅峰期的人物一样的烦心事,选择谁来作为自己事业的继承人.他为此犹豫不决.而在个人的实力,受父亲宠爱的程度上明显处于弱势的刘表长子刘琦,为了躲避继母家族可能对他的迫害,极力想跳出荆州的政治漩涡,以救自己的一条小命,但苦无良策.刘备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于是,他主动找到刘皇叔,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不过作为寄人篱下的寄客,刘玄德很清楚在荆州的这块土地上,无论是威望,还是实力,自己都远非是刘表的对手.如果再插手到刘景升的家庭内部矛盾中去,只怕是引火烧身.但刘表的继妻蔡氏一族对刘备并不友好,相反把刘大耳看作是眼中钉,肉中刺,极力要除之而后快.为此,几次图谋要陷害刘备.不过由于没有得到刘表的支持和刘备本人的运气,蔡氏的阴谋都没能得逞.老实说,对于刘玄德来说,与其支持蔡氏一族拥护的刘表的小儿子刘琮上台,还不如支持和蔡氏一伙势不两立的刘琦更为有利.可蔡氏家族在荆州强大的权势让正在仰人鼻息的刘备顾忌不已.为了保护自己,他不敢明目张胆地公开支持刘大公子,但又不愿眼看蔡氏族群在荆州继续坐大,威胁自己的生存.于是,他把此事推给了诸葛亮去办理.又唯恐刘大公子太老实了,有弄巧成拙的可能,顺手教给了刘琦一招"上屋抽梯"之计,以助他一臂之力.最后在刘皇叔的幕后导演下,三国里一出著名的"公子刘琦三求计"之戏隆重上演了.作为刘大耳唯一的军师诸葛亮对此是心知肚明,只当什么都不知道,故意大踏步地走入刘琦按照刘玄德事先教给他的办法而设下的"上屋抽梯"之计里.尽管孔明对刘玄德的醉翁之意是心领神会,但他还是十分的小心谨慎.因为诸葛孔明很清楚,这里是刘表的天下,稍有风吹草动,极易被蔡氏抓住把柄并加以利用,成为攻击刘琦以及刘备的致命武器.正所谓"倘有泄漏,为害不浅".这后果孔明是十分的明白.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以"疏不间亲"的理由拒绝刘大公子要他出谋划策对付继母家族的威胁.不为别的,只为诸葛亮认为还没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安全发表高谋妙计的地方.最初在刘琦住宅里比较私密的后堂,孔明对于刘大公子请求他帮助其免遭继母的迫害是不理不睬,因为不安全;之后来到了更隐秘的密室之中,他仍是表示出不愿合作的态度,还是由于不安全;直到刘琦使出了"上屋抽梯"之计,并辅以自尽的绝招,诸葛亮这才告诉了刘大公子该如何自保的诀窍---效重耳故事.因为此时此地,已彻底没有了隔墙有耳的顾虑了,没有比这更安全的地方了.刘琦经过如此三番四请,直至以"上屋抽梯"的无赖办法才得到诸葛军师的指点,虽说里面不乏有孔明在端架子的因素,但也确实是当时荆州特殊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出于安全的考虑,刘琦的"上屋抽梯"之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刘备和诸葛亮则借此为己方拉到了一个非常可靠和牢固的政治盟友,也为今后增添了一股重要的军事力量.据说<<三十六计>>里的"上屋抽梯"之计就源自此处.公子刘琦的三求计可谓是三国里最形象也是最谨慎的"上屋抽梯"之计. 上计二:第90回,诸葛亮南征孟获,遇到了劲敌,孟获请来的帮手----乌戈国的藤甲兵.蛮兵所着藤甲,蜀兵以弩箭射之,皆不能透.刀砍枪刺,亦不能入.蜀军如何抵挡,尽皆败走.孔明令部将只守不出,自令土人引路,遍观附近地理.忽到一山,望见一谷,形如长蛇,皆光峭石壁,并无树木,中间一条大路.孔明问土人曰:"此谷何名?"土人答曰:"此处名盘蛇谷."孔明大喜曰:"此乃天赐吾成功于此也!"遂回寨.唤魏延,赵云,马岱,张翼,王平,马忠,张嶷等人入内,各授以秘计而去.却说孟获与乌戈国主兀突骨曰:"诸葛亮多有巧计,只是埋伏.今后交战,吩咐三军:但见山谷之中,林木多处,不可轻进."兀突骨曰:"大王说的有理.吾已知道中国人多行诡计.今后依此言行之.吾在前面厮杀,汝在背后教道."两人商议已定.忽报蜀兵在桃花渡北岸立起营寨.兀突骨即差二俘长引藤甲军渡了河,来与蜀兵交战.不数合,魏延败走.蛮兵恐有埋伏,不敢自回.次日,魏延又来.蛮兵来战.延又败走.蛮兵追杀十余里,见四下并无动静,便在蜀寨中屯住.次日,兀突骨亲自引兵大进,蜀兵皆弃甲抛戈而走.如此往复,魏延且战且走,已败十五阵,连弃七个营寨.兀突骨自在军前破敌,于路但见林木茂盛之处,便不敢进.却使人远望,果见树阴之中,旌旗招飐.兀突骨谓孟获曰:"果不出大王所料."孟获笑曰:"诸葛亮今番被吾识破!大王连日胜了他十五阵,夺了七个营寨,蜀兵望风而走,诸葛亮已是计穷.只此一进,大事定矣!"兀突骨大喜,遂不以蜀兵为念.至第十六日,魏延引败残兵来,与藤甲军对敌.兀突骨引兵来战.延拨马便走.后面蛮兵大进.魏延引兵转过了盘蛇谷.兀突骨统引兵众,随后追杀.见山上并无草木,料无埋伏,放心追杀.赶到谷中,见数十辆黑油柜车,在当路.蛮兵以为是蜀军所弃粮车,继续追赶.将出谷口,只见横木乱石滚下,垒断路口.兀突骨忙教退兵.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车中皆是火药,一齐烧着.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 面对难以战胜的强敌,另辟蹊径,寻找到新的破敌之策是每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必须具备的常识.乌戈国刀枪不入的藤甲兵让南征以来战无不胜的蜀军竟一时束手无策.诸葛大丞相不急不躁,沉着冷静地分析研究敌情,并通过亲自察看地形,发现了克敌制胜的方法.但孔明没有急于盲动,而是故布疑阵,引敌上钩.因为他很清楚,对手不是傻瓜.经过六次被擒,对于蜀军的一举一动,蛮王孟获以及他的盟友都已是十分的警惕了.再想要让这条鱼主动来咬自己下的钩已变得相当的困难了.孟获和他的盟军也正是如诸葛亮所料,他们对于和蜀兵的作战是极其的小心谨慎,就怕中了埋伏.因此,针对孟获极其熟知和了解蜀军以前作战特点的情况,孔明改变了战术.使出了"上屋抽梯"之计来对付他们.先是在一个众目睽睽的地方安放好"梯子",并故意露出己方的破绽之处让对手去发现,去防范.然后用大利----蜀军连续十五天的败仗,使得孟获和藤甲兵麻痹大意,在他们一边庆贺胜利,一边洋洋自得地陶醉于自己没有上当的自满情绪下,诸葛大丞相再次巧妙地利用蛮军们只知道防备林木茂盛的地方,而对于光秃秃的地方掉以轻心的错误,用蜀兵大败和盘蛇谷没有草木,不能提供埋伏和火攻的这个现实的"梯子",诱使藤甲军毫无戒心地进入盘蛇谷这个陷阱屋内,随后立即抽去了梯子,关上大门,痛痛快快地用早已准备好的火药全歼了不可一世的藤甲兵,打赢了南征以来的最后一场硬仗.孟获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为蜀军所擒住.诸葛亮用"上屋抽梯"之计不仅歼灭了强大的敌人,也彻底地瓦解了孟获的斗志,最终孟蛮王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心悦诚服地向孔明认输.法国有一句谚语:"人都满足于自己的智慧,而不满足于自己的财富".诸葛大丞相正是利用这一人类身上普遍固有的弱点,故意先向敌方示弱,示败,以满足对手的虚荣心,让蛮兵由此更加地自满和自信.再通过自己精心设下的极富耐心的长时间的诱敌"梯子"----一次又一次的败仗,逐步把藤甲兵引进了圈套之屋---盘蛇谷.最后,孔明成功地消灭了敌军,也为自己南征孟获的胜利提前奏响了凯歌.诸葛亮的火烧藤甲军之计堪称是三国里耗时最长歼敌数量最多的"上屋抽梯"之计. 上计三:第115回,魏将邓艾正与司马望谈兵,闻知蜀兵尽从洮阳而出.司马望曰:"姜维多计,莫非虚取洮阳而实来取祁山乎?"邓艾曰:"今姜维实出洮阳也."望曰:"公何以知之?"艾曰:"向者姜维累出吾有粮之地,今洮阳无粮,维必料吾只守祁山,不守洮阳,故径取洮阳.如得此城,屯粮积草,结连羌人,以图久计耳."望曰:"若此如之奈何?"艾曰:"可尽撤此处之兵,分两路去救洮阳.离洮阳二十五里,有侯河小城,乃洮阳咽喉之地.公引一军伏于洮阳,偃旗息鼓,大开四门,如此如此而行.我却引一军伏侯河,必获大胜也."筹画已定,各各依计而行.却说姜维令夏侯霸为前部,先引一军径取洮阳.霸提兵前进,将近洮阳,望见城上并无一杆旌旗,四门大开.霸心下疑惑,未敢入城,回顾诸将曰:"莫非诈乎?"诸将曰:"眼见得是空城,只有些小百姓,听知大将军兵到,尽弃城而走了."霸未信,自纵马于城南视之,只见城后老小无数,皆望西北而逃.霸大喜曰:"果空城也."遂当先杀入.余众随后而进.方到瓮城边,忽然一声炮响,城上鼓角齐鸣,旌旗遍竖,拽起吊桥.霸大惊曰:"误中计矣!"慌欲退时,城上矢石如雨.夏侯霸同五百军,皆死于城下.司马望从城内杀出,蜀兵大败而逃.是夜二更,邓艾自侯河城内,暗引一军潜地杀入蜀寨.蜀兵大乱,姜维禁止不住,退二十余里下寨. 魏将邓艾与蜀将姜维可谓是三国里的一对生死冤家,两人彼此之间明战暗算无数,互有胜负,对双方来说大家都已经是知根知底了,谁都奈何不了对方,颇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书中言姜维一共九出祁山进行北伐,在这最后一次北伐中原时,魏将邓艾由于料敌如神,取得了首战大捷.针对姜伯约的第九次出祁山,邓士载依靠他对老对手的了解,非常精准地判断出了蜀军的主攻方向和战略意图,从而从容不迫地调兵遣将进行应对.为了击败来犯的蜀军,邓将军利用蜀军上下还没有发觉己方已识破他们作战目的和进攻矛头的有利先机下,在蜀军急欲夺取的洮阳城,巧妙地设下了"上屋抽梯"之计,给蜀军布下了一个陷阱.虽然蜀军的先锋是久经沙场的魏军降将夏侯霸,他也对摆放在面前的诱饵--"空城计"产生过怀疑,但在部下的怂恿和邓艾安放的极其逼真的诱敌"梯子"----四门大开的空城和蜂拥向城外而逃的百姓,夏侯霸终于失去了警惕,急不可待地一头扎进了邓艾为他挖好的陷阱之中去了.邓士载的"上屋抽梯"之计是大获成功.此仗不仅是引来一个军事上的开门红,更斩断了姜维的一个得力臂膀,前魏军大将夏侯霸.此举的意义在于,使蜀军失去了一个熟悉魏国情况的耳目,又警告了国内那些蠢蠢欲动的反抗势力.其对于魏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蜀军的这次惨败,归根结底在于夏侯霸和他的部下,包括姜维都完全看错了他们的对手.他们根本就没有料到蜀军这次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的出兵计划,竟没有引来意料之中的出奇制胜,反而成了姜维个人军事生涯中一大损兵折将的败笔.在这场第九届邓艾与姜维的首个回合较量中,先笑的邓士载获得了胜利.他通过自己为蜀军布设的诱敌"梯子"----空城计,把敌军引入到自己的伏击圈内,当敌方中计---"上屋"后,毫不迟疑,立刻抽掉了梯子----拽起了吊桥,将敌人一网打尽.等到对手发觉上当了,为时已晚矣!邓艾的射杀夏侯霸之计可称上是三国里最漂亮最干净利落的"上屋抽梯"之计. "上屋抽梯"之计,说到底就是要用"利"去引诱敌人钻进我方预先埋设好的陷阱里去.但敌方也不是废物,饭桶,不是那么容易就上当的.如果敌军不肯轻易上钩,那要怎么办才能使得对方能心甘情愿地进入你布下的口袋里呢?方法就是,为他们打开一扇看上去似乎是毫无危险的方便之门,也就是为对手安放一个梯子.这个梯子既不能引起敌方的猜疑,又要能让它清楚地看到那充满诱惑,方便易取的诱饵---"利".因为没有风险就能获取丰厚的"大利",这样的好事是谁都不愿错过的.如此一来,就不怕敌人不掉入我们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去.这个圈套就是"屋",而利就是"梯".所谓的"上屋抽梯",就是故意用能吸引敌方上当的方便之利,也就是那个方便对手畅通无阻的梯子,等到自以为很安全的敌人进入我军已布好的陷阱中,"上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围歼敌军了.这也就是整个"上屋抽梯"之计的含义.当然,安放梯子也是有很大学问的.最重要的注意事项,就是要根据对手的不同情况,巧妙地安放适合不同对手所需求的梯子,才能达到出奇制胜,一招制敌的目的.三国里的三条"上屋抽梯"之计.一条用于政治方面,二条用在军事上,都获得了成功.成功率达100%,这与施计者能根据对手的情况,正确地采取"因人制宜"的应对之策有莫大的关系.以小利换大胜,就是"上屋抽梯"之计的根本目的.说到"上屋抽梯"之计,三国这本书又为我们上了非常生动精彩的一课.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息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此帖被假正经也在2022-08-05 21:27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