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认为,场外配资及场内融资数量增长过快是导致2015年股灾的主要原因,不应让股市监管者承担经济发展任务。同时,
证监会、银监会应联合在股市与银行间建立防火墙。
监管放首位 为什么会存在场外配资?场外配资的高速扩张为什么没有得到及时制止?显然,背后还有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
社科院金融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日在京共同发布《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分析,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当政府希望通过股市来解决企业高负债率问题的战略目标一旦确定,股市监管者的工作重心必然围绕该目标。为了实现该目标,就必然采取各种手段刺激股市,甚至放松对上市公司及二级市场的各种违规或违法行为的监管。
当监管的目标逐渐偏离“三公原则”,市场上的其他参与主体必然偏离自身的正确定位。上市公司开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市值管理”,把股价炒高后从市场高价圈钱;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大户通过各种方式操纵股价;媒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会炮制各种利好的观点或报道,对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蓝皮书介绍,从我国股市的历史看,政府试图利用股市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总共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1999~2001年,那时的股市目标是“为国有企业摆脱困境服务”。当时的经济状况不好,股市处在熊市,为了活跃股市,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刺激股市,史称“5·19行情”。
在此期间,监管者纵容证券公司大量挪用客户保证金,对基金管理公司股票价格放任态度,市场普遍盛行坐庄炒作的风潮,最后导致“基金黑幕”、“银广夏财务造假事件”、“新疆德隆破产”、“南方证券破产清算”等一系列恶性事件发生。
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关于资本市场改革的论述,是政府第二次对股市提出明确的战略目标,“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成为股市发展的新目标。该目标提出不到两年时间,股灾就不期而至。
蓝皮书提出,股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一般商品市场的价格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存在一个均衡价格。而股市不存在均衡价格,股价由预期决定。如果监管者经常性地给股市设定一个发展目标或出台政策干预股市,股价的形成机制就会被扭曲。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股市的关系,蓝皮书提出,政府应该把监管放在首位,监管者的职责就是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规则,维护市场的“三公原则”,不要让股市监管者承担经济发展任务或目标。如果让股市监管者承担与其角色不匹配的任务,则未来的股市还要重复发生类似的股灾。
建立防火墙 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还发现,我国这次股灾的罪魁祸首就是股市的杠杆融资比例过高,而且没有透明度,监管制度上的最大漏洞就是没有建立银行与股市之间的防火墙。
虽然《证券法》明确规定“银行资金不得违规进入股市”,但对什么是“违规”没有明确的规定。当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伞形信托或配资公司大量流入股市后,并没有监管层出面阻止。
蓝皮书介绍,在美国,交易所不允许像“伞形信托”和“场外配资”这样的融资存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风险披露。不透明的组合产品最终总是将最大的风险配置给最没有能力承担风险的人。中小投资者在把握杠杆交易风险方面往往没有足够经验。美国有两种证券账户:现金账户和保证金账户。融资交易的资金在保证金账户中,由经纪商进行专门风险管理。对客户在场外的配资,经纪商是无法管理风险的。
蓝皮书认为,股市中的杠杆资金还表现在大股东的质押融资上。2015年7月8日前后,有1400多只股票停牌,相当部分股票停牌的原因是大股东将股票质押给银行进行贷款融资,当股价跌到需要补充保证金的价位时,采取股票停牌的方式应对。该行为暴露了股市与银行之间的另一条连通管道,涉及的资金规模应该比伞形信托和场外配资规模更大。
在“国家队”入市救市的同时,中国证监会于2015年7月14日出台政策清理场外配资,这是防范再次出现场外加杠杆的重要措施。但蓝皮书认为,仅此还不够。必须在制度上建立银行与股市之间的防火墙。这需要多个金融监管部门联合行动,仅靠中国证监会一个部门难以真正完成建立金融防火墙的任务,至少还需要中国银监会的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