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往往是不讨喜的。美国金融海啸以前,一些独立学者和媒体记者根据分析对美国房市、次贷热潮发出警示,迎来的是华尔街、美国主流媒体乃至美国公众的群起炮轰。同样的事情也出现在中国。股市、房市、艺术品等市场领域曾经泡沫惊人,“地雷”不断,但若要揭破这一切,也会反过来招来质疑。
股市有三类“地雷”,分别由上市公司或其大股东、高管、股民们埋下。上市公司埋下的“地雷”通常包括假账、报喜不报忧(违法不公布关键信息)、豪言壮语(对将公布的关键信息动手脚,大肆美化)等。这类情况在各国金融市场上都存在,但在中国股市显得更为明显,因为造假者(埋雷者)的违法成本太低、监管部门的监管效能又不高、财经专业媒体的监督空间受到严重限制、股民维权成本太高。第二类“地雷”是帮助上市公司数据造假、给予特定的政策优惠使之“做”出好看的数据、低价注资等手法,这都是不恰当不合法的干预行为。第三类“地雷”由股民自己埋下。绝大部分散户都知道“安全边际”、“量力而行”、“股市风险”等常识和词汇,但其行为基本上违反了这些要求,反映出过度的投机性、盲目自信、侥幸心理。
1998年12月,张化桥撰写报告,指称某项债券发行存在巨大风险,会导致“双输”。报告见报当天就让他丢了工作。所幸的是,他没有遵从证券分析从业人员逆向性的竞争和淘汰机制,在后来的工作仍然坚持说真话、以数据分析和调查而非随大流或迎合人情提出预测报告。长期坚持终于换得了市场承认,张化桥被多次选为“最佳中国分析师”。张化桥的新作《避开股市的地雷》,继前一本《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后,再度向投资者发出呐喊和警告。
非但中国内地的股民,海外市场上,投资者都热衷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且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抛弃之前了解到的专家意见。这样一来,股民便很容易丧失对风险及市场本身的畏惧。张化桥认为,股民要从愤怒中走出来,学会独立思考,冷静地认识以下几条投资常识:第一,投资盈利很困难,持续盈利更困难,这是因为股票市场容易受到其他场外因素的影响,具有脆弱性;第二,正确预测宏观经济很困难,且宏观经济指标与股市联系未必紧密,这一点在中国内地股市体现尤为明显。当然,要做好投资,了解宏观经济是不可缺少的功课;第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股神”,预测股票市场的大趋势及具体走向,根本无法做到,即便是全球最有名的基金经理、跑赢过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基金经理,也有连续几年溃败的操盘记录;第四,股民要对自己的投资负责,过分自信就是骗自己害自己;第五,无论中期、短期,还是长期,多数股民和多数基金必然跑输大市;第六,股民要想实现独立思考和投资决策,应保证有时间、有能力做调研,且有能力做出判断。
要想避开股市的“地雷”,有必要看看张化桥这本新书当中的第三章“我从股票得到的深刻教训”。在这一章中,张化桥介绍了他对内地、香港股市一些热门股票(企业)及相关行业的分析评价意见,也谈到了如何避开“地雷”的判断和操作策略。通过对某知名家电连锁销售企业的分析,张化桥概括指出,零售和餐饮行业没有“护城河”,只能在行业快速成长时看起来不错,客户叛逃成本太低,没有黏性。因而,股民在购买这一类企业的股票时,要重点盯紧“自由现金流”,而非运营现金流。而在对到香港上市的某企业的分析文章中,张化桥指出“好行业也有坏公司”。他还谈到了房地产业、矿业等内地和香港股市上备受投资者追捧的股票(企业),可能沦为“价值陷阱”的巨大风险。
张化桥亦承认,他自己经常掉进“价值陷阱”,即大量买进看起来很便宜而实际上价格已超出价值的股票。“价值陷阱”的诱惑在于,它们在一些数据上“好得几乎无可挑剔,市盈率不高,负债率可能也不高,拥有的工厂和持有的物业或者其他非主营业务的投资都在升值或者已经升值,重置成本远远高于公司现在的账面价值或者股票市值,等等”。他将“价值陷阱”分为两类,一是夕阳行业的公司,二是不思进取的公司。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一次又一次掉进“价值陷阱”,源于“静态思维”作怪以及投资者的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