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在高铁上抢救一名突发心梗患者的事迹被广泛报道,这名患者曾两次置入冠脉支架,术后未接受任何康复治疗,同时具有肥胖的危险因素,患者两年前自行停用所有药物,才导致这次的因右冠发生晚期支架血栓的心梗。由此可见,心脏康复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否则患者只能在患病-复发的恶性循环中消耗医疗费用,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践行心脏康复因病而异
在前不久刚刚落幕的2015年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中,与会学者及专家们一致认为,我国的心脏康复工作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患者对心脏康复的重视和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在医院接受治疗或者进行手术后,便以为可以放松警惕了。实际上,在心脏病治疗后的疾病管理中,心脏康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心脏康复适用于一年内出现心梗、急性冠脉综合征、经历过导管介入或心脏搭桥手术治疗、稳定性心绞痛、心脏瓣膜手术、心脏或心肺移植、慢性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病的患者。而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IV级、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却不适宜进行心脏康复。心脏康复可以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近30%,并显著减少反复住院、反复接受导管治疗或搭桥手术。
在2013年我国发布的《冠心病康复/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中,将康复分为I、II、III期。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医疗院长张大东教授指出,I期心脏康复主要针对心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的康复,目的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避免因卧床而出现的不利影响,促进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的恢复,主要内容为医生评估病情、患者教育、运动指导和日常生活指导。II期康复则一般在出院后1-6个月内进行,或经历导管介入治疗、心脏搭桥手术后2-5周进行,主要内容包括综合风险和运动风险评估、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常规运动康复程序、日常生活指导等。III期康复为心血管事件或确诊为心血管疾病一年后,主要内容为维持已经形成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持续进行运动康复,纠正危险因素以及心理状态的恢复等。
合理膳食有助心脏康复
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措施之一,合理膳食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总原则是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平衡膳食。
平衡总能量摄入与身体活动,保持健康体重。达到低脂肪、低饱和脂肪酸膳食。尽量减少摄入肥肉、肉类食品和奶油。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少吃含有人造黄油的糕点、含有起酥油的饼干和油炸油煎食品。摄入充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适量使用植物油,每周食用2次鱼类,适量摄入单不饱和脂肪酸。选择富含油酸的茶油、玉米油、橄榄油、米糠油等烹调。限制富含胆固醇的动物性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鱼籽、鱿鱼、墨鱼、蛋黄等。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包括味精、调味品中食盐。每天应摄入大量蔬菜和水果,从中获得钾盐。足量摄入膳食纤维,每天摄入25克-30克,从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中获取。足量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包括绿叶菜、十字花科蔬菜、豆类、水果等。增加身体活动,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每周5-7天。
心理康复与心脏康复同等重要
目前的心脏康复主要关注体力活动的恢复,而忽略了患者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心肌梗死对患者及家属都是一种严重打击,突发事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迫使患者调整生活状态。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张大东院长强调,除患者本人,患者的配偶和好友也会感到焦虑,极大影响患者的康复。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主要源于对冠心病的错误认识和不了解。因而,对患者及其配偶进行疾病的咨询与程序化教育非常重要,且讲解需多次重复,这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的关键之一。内容包括: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及诱发因素、不适症状的识别、发病后的自救、如何保护冠状动脉等,并教会患者自己监测血压和脉搏。只有当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疾病及程度,才能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明确今后努力目标,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信心,懂得自我管理。
同时,张大东院长还表示,心脏康复必须建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因此规范用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有医生的责任,也有患者的责任。医生需要处方药物,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并教育、监督、鼓励患者坚持用药,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经济问题,适当调整方案,提高用药的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