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即将重启,又一只靴子落地。不得不说,证监会这一次把握的时点恰到好处,毕竟当下的市场已经回暖甚至有点热火朝天的味道,此时“洒几滴冷水”也未尝不是好事。再说了,如果是非得靠限制股票供应才能维持的高估值,终究也是不健康且难以长久的。
直接定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是出现了市场化发行的趋势。而此次新股发行办法中,符合市场化发行趋势的调整也不仅如此。
11月6日下午,
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罕见的出现了上下两个部分,当“下半场”开始,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讲到,IPO即将重启时,在座众多媒体记者不禁发出一阵惊呼。
类似的情绪在不到半个小时之后,便在全中国的股票投资者间传开。“下周开始A股是不是要开始跌了”,一位股民在其朋友圈这样问道。
不过,令人们稍感安慰的是,此次IPO重启并非采用原有的规则直接重启,根据上一次IPO重启的经验教训,监管层决定完善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新规执行后,打新对于市场的吸血效应将会减弱,对二级市场的影响预计将更为缓和。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甚至认为,此次重启IPO对投资者只有心理上的影响,没有实质性影响,周一市场大概率会低开高走。
抽血效应减弱 实际上,股民对于IPO重启色变,一方面也源自于打新对于A股二级市场资金大规模的抽血效应。
此次,证监会完善新股发行制度重要一方面便在此处。针对巨额打新资金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及部分投资者卖老股打新股问题,取消现行的
新股申购预先缴款制度,将申购时预先缴款改为确定配售数量后再进行缴款。
同时强调新股申购应为投资者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行为,证券公司不得接受投资者全权委托进行新股申购。
新政策的影响,通过一组数据就可见一斑。
2015年A股公开发行的192家公司,网上投资者中签率平均为0.53%、网下投资者获配比例平均为0.22%。2015年6月初25家公司集中发行时,冻结资金峰值最高为5.69万亿元,如取消预缴款,则投资者仅需缴纳申购资金414亿元。
5.69万亿与414亿的巨大反差,让监管层意识到预缴款的确对市场形成了严重的抽血效应。
因此,针对这一突出问题,监管层拟对申购方式进行优化,在坚持目前网上按市值申购的前提下,网上、网下符合申购条件的投资者在提交申购申报时,无需按其申购量预先缴款,待其确认获得配售后,再按实际获配数量缴纳认购款。而取消预缴款后,询价、定价、配售等其他环节基本保持不变。
“以后打新不用卖股票,相反应该多持仓,这样打中几率更大。下周大盘我觉得反而会涨,场外资金会涌进市场做市值好配售新股。”
光大证券一位投行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这次变化后,能否中签新股完全取决于你的股票市值多寡,市值配售只有中签了才需缴纳对应的认购资金,这意味着满仓的多头有更多的额度和更高的中签概率,而且几乎不怎么需要抛售股票来参与打新,这可以减少打新对于死多头力量的抽血,还会逼迫稳健资金必须持有更多股票才能获得更多新股的中签可能。”泽浩投资的投资总监曹刚表示。
“如此,就会进一步改变新股对股民的影响。股票多头通过新股红利的输血可以越赚越多,而稳健资金也必须先为A股输血才能享受红利,这对股市自然是利好。”曹刚说。
新的规定也让一位投资者在微博上感叹,最大的受益者将是证金公司,在一轮救市之后,证金公司的持仓量是市场最大的,不用预先缴款的条件,让国家队这样的持仓多头在打新时受益最大。
市场化发行曙光 在多数投资者聚焦新股发行会否影响现有市场时,一部分机构人士和企业则更加关心这一次新股发行制度变化的背后是否有市场化发行的趋势?
此前,新股发行主要采用询价方式。事实上,询价方式下新股发行市盈率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这样的情况也造就了新股上市后遭遇爆炒的情况。
“市盈率红线无法超越也就无法改变新股上市遭遇爆炒的命运。”一位北京地区大型投行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不过,此次证监会率先在小盘股上进行了变革。即发行总股本不超过2000万股的公司将一律取消询价环节,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协商定价,直接向网上投资者定价发行。有老股发售安排的,因对老股有锁定期要求,作为例外,仍需履行询价程序。
“询价机制有利于寻找均衡价格,挖掘市场需求,降低承销风险,但发行成本高,发行周期长,因此大盘股发行运用较多;而直接定价发行对承销商的定价能力有较高要求,但发行成本低,发行周期短,效率高,适合小盘股发行。”一位接近证监会发行部的内部人士表示。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已发行上市的317家企业中,31%的企业新股发行数量在2000万股以下,平均筹资额为2.7亿元,这类企业有降低发行成本的现实需求。
直接定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是出现了市场化发行的趋势。而此次新股发行办法中,符合市场化发行趋势的调整也不仅如此。
记者了解到,证监会本次改革在对主板(含
中小板)和
创业板首发办法进行修订时,将一部分基于审慎监管要求增加规定的发行条件调整为信息披露要求。具体说来,不再将“独立性要求”和“募集资金使用”作为发行上市的门槛,相应调整并加强对有关信息的披露要求。
同时,邓舸还强调发行人是信息披露的第一责任人,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承担核查把关责任,投资者自主判断发行人投资价值,审核工作重点将关注信息披露的齐备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
也就是说,发行人的质量优劣和投资价值将由市场决定,监管部门不再对其“背书”,也不对持续盈利能力做判断。
“尽管注册制还未上路,但证监会此次新股发行制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让我们看到了市场化发行的曙光。”一位接近交易所的业内人士对此认为。(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历次IPO重启后对A股影响 据记者统计,A股历史上共发生过9次新股发行暂停,通过考察前8次IPO重启的当天以及一周时间内的股指表现发现,IPO重启短期对股指下行的影响有限,重启当日市场表现虽然是跌多涨少,但跌幅有限;而重启后的一周内市场表现,上涨概率接近6成。
1.1994年7月21日~1994年12月7日(空窗期:5个月)
新股发行重启后大盘先扬后抑继续探底,并在次年的1月19日下探至571.36点,期间最大跌幅达到17.82%。
2.1995年1月19日~ 1995年6月9日(空窗期:5个月)
新股发行重新启动后,6月12日大盘跌破700点,至7月4日跌至610点,期间最大跌幅为13.92%。首次重启一个月即再告暂停,此次暂停期大盘一度暴涨随后持续回调,重启后继续回调。
3.1995年7月5日~1996年1月3日(空窗期:6个月)
1月3日IPO重启后,大盘1月19日探底512.83点,此后一路上行,展开一轮大牛市,在当年年底飙升至1258.69点,并于2001年6月14日达到2245.44高点。
4.2001年7月31日~2001年11月2日(空窗期:3个月)
11月2日IPO重启后市场略有起色但趋势不变,自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熊市,直至股权分置改革实施。
5.2004年8月26日~2005年1月23日(空窗期:5个月)
新股发行重启后,大盘出现了短暂反弹,上证综指从1180点附近反弹至1300点之上,但这次的反弹持续时间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
6.2005年5月25日~2006年6月2日(空窗期:1年)
6月5日,新老划断第一股
中工国际招股,虽然导致了短期市场的回落,股指也从1700点附近最低回落到1512点。但随着
中国银行、
工商银行、
中国国航、
保利地产、
大秦铁路等先后上市,股指随后很快就创出新高,此后更是一路上涨到6124点,就此迎来史上最大一轮牛市。
7.2008年12月6日~2009年6月29日(空窗期:8个月)
IPO重启当日上证指数最高触及3140点,并助推股指在1个月后站上3478点。但此后不久股市一路阴跌,多次徘徊在2000点附近。
8.2012年11月3日~2014年1月(空窗期:14个月)
IPO重启及国外热钱回流的影响,使指数再度调整,随后市场一路筑底到了2014年7月才是开始反弹,在年末降息周期开启后走出了一波牛市。
9.2015年7月~2015年11月(空窗期:4个月)(来源:信息时报)
此次IPO重启宣布前市场反应 券商股连涨三日 10月业绩猛增 沪指本周大涨6.13%,冲击
3600点,券商股11月6日再掀涨停潮,连续3日井喷。正当市场疑惑券商股何以突然爆发时,证监会周五宣布重启IPO,各家上市券商也在11月5日晚发布了亮丽的10月份业绩报告。 周五开盘,多数券商股低开震荡,但午后券商股再度发力出现涨停潮,实现连续3日走高。多数券商股本周合计涨幅超20%,券商板块3日涨幅已近30%。
券商股本周的强势启动,令市场较为意外。从11月4日起,券商股两融就出现井喷式增加。11月4日,19只券商股累计融资净买入19.62亿元,而前一交易日的融资净买入金额仅为1.71亿元,环比增长了约10倍。
与此同时,截至11月5日晚间,23家上市券商全部发布完10月份财务数据,10月份净利润环比增速超过1倍的券商达9家。在此背景下,市场分析人士纷纷看好券商板块。 与第三季度整体净利润环比下滑7成不同,10月份上市券商业绩爆发,超过9家券商净利润环比翻倍,其中,
太平洋证券净利润环比增速高达40倍。 国盛证券分析师贾菲表示,预计10月份以后,随着大盘指数的上扬,两融业务与两市成交量持续提升,券商各项业务会明显改善。
东方证券在研报中预期券商全年净利润增幅会在200%以上,总收入增幅会在1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