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板面即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面食的一面旗帜,是安徽北部地区著名的汉族小吃,面食代表之一。由于它起源于太和县,加之又是在案板(当地老百姓和面和做饭用的木质桌子)上摔打而成,故它的这个名字多少年都未曾改变过。
相传太和板面源于三国时期。桃园兄弟”刘备、关羽、张飞驻守颍州(今安徽阜阳),张飞吃面总嫌太软、不筋斗、清淡无味;厨师多次琢磨,面经过上百次的试和面成功了;而后张飞对厨师又指明要用羊肉做汤为料,厨师灵机一动,添加近十多种能食用的药材和羊肉一起为张飞做面,张飞吃后顿感可口。之后安徽板面便在颖(阜阳)、宛(南阳)、襄(襄樊)广为流行。太和板面如同其他面食,也是经历种种面食演变而来,让其更适合当地百姓的口味,历经千锤百炼,才有今日太和板面这种美味面食的问世。
谈到板面,无论是在几十年前还是现在。来到太和这个不太大的县城,每个街道角落都能见到羊肉板面馆字样的面馆,深深的融入寻常老百姓的一日三餐之中,实惠的价格,无语伦比的美味,让羊肉板面经久不衰。
随着时间的变迁,如今的太和板面遍布全国各地,出门在外经营板面馆的太和本地老乡,都打着太和板面的旗号经营面馆,外地面馆师傅更多的是挂着安徽板面的旗号。时至今日,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大大小小的太和板面、安徽板面,确确实实的让太和板面的名气名扬四海,众多的板面师傅都是功不可没!!!
太和板面以其用料精,制作细,食之味美,久吃不厌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使太和板面更成为能和郑州烩面、兰州拉面等具有代表地方特色面食的典范。
太和板面是美味,那面入口有嚼劲且不失面香,那面汤入口浓厚香辣,让人胃口大开,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板面的精髓在于汤料制作。制作其关键大致是:将羊肉切成小肉丁,先用羊油将辣椒炸黑(注意不要炸的太老)捞出,将羊肉丁加花椒和醋一起放在锅内熬制,至肉烂油清时,再将食盐和加入。面出锅后,适度的添加汤料和羊肉,安徽板面就此呈现出来了,青菜的清香,面条的嚼劲,卤子的香辣,满碗冒着令人欲罢不能的香味,真是人间美味。
太和板面一是面好,二是汤料好。太和县出产优质小麦,板面条取小麦精粉,根据一年四季的不同,按比例用食盐、水加以搅拌,和成面团,反复揉搓之后,制成直径半寸,长八寸的小面棒,再涂上香油,码在案子上,蒙上干净的湿毛巾。滋润好的面棒柔软缠绵,触摸如丝绸。 做板面时,厨师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棒,左手捏三个头,右手捏三个
头,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连三,噼里啪啦,边摔,边拉,边闪,板面由此而得名。三根小面棒在厨师手里由短变长,由粗变细,折合三次,总长度达五丈有余,而且粗细均匀,提起似一道瀑布。 捞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厨师捏上一些嫩绿的青菜放在上面,然后浇上沸好的枣红色的汤料。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汤料,使人食欲大增。
臊子(也就是汤料)的制作也十分讲究。用料有茴香、花椒、桂皮、面酱、食盐、红辣椒、羊油和羊肉等。制一锅臊子,各种用料按一定比例和顺序投放。制作时,先将羊油稀释烧沸,然后再下佐料。晒干的红辣椒用量较大,以突出臊子的辣味和色泽,羊肉也占较大的比例。把上等精羊肉切成方楞四正的小块块,待辣椒红颜色下来之后,再把羊肉丢进锅里。这时,必须掌握好火候,才能把羊肉烧得不老不嫩,恰到好处。臊子做好后,舀到搪瓷盆里,凉后便凝结成固体,随吃随取,常年存放,不会变质。
漫步太和,板面馆见缝插针般地散布在全城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食客还没进门就冲老板喊:”一大碗!!!多加点辣的”老板便会爽快的说:好嘞,里面坐!!!有时候还让老板加个鸡蛋,那鸡蛋是在板面汤里泡了很久的,蛋黄里面都有臊子的汁液了.在面还没上来之前筷子已经在手里了,听着老板在案板上啪啪的摔板面的声音再加上鼻子闻到板面汁飘来的香,已经是口齿生津了.吃板面是没什么讲究的,白白的宽宽的面(很劲道的)有绿的菠菜叶盖着,红的羊肉臊子汁液浇在上面,盛板面用的是姜黄色的搪瓷大号碗,就这大碗也透着太和人的豪爽!一大碗端上来,迅速的用筷子在面里搅拌几下,有人有耐心的会慢慢的搅,让胃再吊吊,吃的时候可都是虎狼模样了,有人中途用双手捧起来大碗喝板面汤,有人习惯先吃完碗里的面,菜叶也拣吃干净喽,再捧起碗将汤一饮而尽,餐巾纸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最寒冷的冬天里,满头大汗不及时擦喽汗珠儿会坠入碗中的.
三五知己小酌,板面馆是绝好的去处。简单几个小菜,悠悠一壶老酒,随性几声笑谈,但可引出一片欢腾。家长里短的琐屑,亲朋邻里的纠葛,在热情火辣的板面汤里,化作淡然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