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大多时候一直在讨论技战术换人基本功体能身体强壮人种体制等等等等这些方面,而我以为越复杂的越离题,越简单的越接近本质,大道至简。这些都是水平低下的现状体现出来的种种表象,而非实质原因本身。像体制,不管是所谓举国体制还是市场化体制,本身只是一种资源调配手段,没有优劣之分,能适应国情就好。像公认的优秀球员郝范都是举国体制下出来的,市场化体制下出来的球员能超过他俩的目前看没有。有人说是因为近几年荒废青训人才断档造成的,但是青训的荒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化下大家都要看经济效益,没效益的青训自然大家不干,那这笔帐要算在市场化体制头上吗?按目前现状要在社会上大规模普及足球并不现实,校园足球也是勉勉强强,倒是更接近举国体制的精英培训模式更符合国情。所以讨论这些表象是永远说不清楚的,浪费时间。
我认为造成中国足球落后的根本原因是青少年培养时期缺乏大量实际比赛积累造成的,没有之一。据我了解以前能让青少年球员参加的正规赛事好像就是全运会(可能举国体制时还多点,所以那时能出郝范),而全运会好像是四年还是多少年一届,完全是为奥运战略服务的,比赛集中在一两个月内踢完,数量质量可想而知。最近这种情况有没有改观我不太清楚。而同年龄的国外球员,大家都知道,有大量的各级联赛可以参加,赛事密集。可惜我没有具体的数字对比。估计在踏上职业舞台前几百场应该有吧。于是水平上的差距就这么逐渐拉开了。到了成年后,虽然部分幸运的中国球员可以踢上职业联赛从而提高水平,但是同期的外国选手也在踢联赛,质量还比我们高,于是差距不减反增。即便假如有个别中国球员天赋爆表,但是也顶不住大环境压制,时间久了逐渐平庸。
我认为对于足球这种集体项目要放弃“平时努力训练,比赛时去表现”这种过时理念,足球水平是靠不断的比赛积累来提高的不是练出来的,平时训练反而是次要的。训练是用来热身,放松,恢复的,是无法或者极其有限提高水平的。这是因为集体项目的特殊性,训练时的节奏,对抗强度,气氛和实际比赛是完全不同的,虽然看上去都是在用脚踢球,但这其实完全可以看作是两种不同的运动!也就是说平时练得再苦再好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比赛时都是用不到的!训练环境是不可能完全模拟比赛环境的!说个极端和不现实的方式,让球员每天11VS22都远比换着花样傻练强,当然那样伤病和体能就是问题了。所以当前优先级最高的应该是让我们的青少年球员从小就习惯在比赛环境下踢球,而不是在训练场上傻练傻跑浪费时间和青春和一代代人。
我这么认为,青少年时期只要有足够的正规比赛积累,哪怕训练动作不规范,效率低,训练设施落后,足球人口少,下限依然不会很低;反之没有足够的实际比赛积累,哪怕训练再苦再累再用心再请名帅,训练条件再好,足球人口再多,上限依然不会很高,充其量涌现一大批水准平庸换谁都差不多的球员,然后到时候只能搬出人种论来自圆其说。
我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组织起让青少年球员能持续参加的正规比赛,以中国人对技巧类项目的领悟力和中国的人口规模,完全可以踢得好足球,稳定在世界16强完全没问题,其实我个人觉得根本不止。反之如果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而是还在其他各种“表象”上钻牛角尖,那么都是隔靴搔痒,再过50年还是这个卵样,完全可能踢不过越南泰国马来西亚。
其他集体项目也一样,人越多,对抗性越强越复杂,需要场地越大,我认为越符合这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