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801544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3-06-17
- 在线时间12605小时
-
- 发帖10761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36
- 金币88226
- 道行18910
- 原创538
- 奖券560
- 斑龄0
- 道券291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801544
- 发帖
- 107610
- 金币
- 88226
- 道行
- 18910
- 原创
- 538
- 奖券
- 560
- 斑龄
- 0
- 道券
- 291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
—
本帖被 zhdf 执行加亮操作(2022-08-09)
—
三国中的孔融字文举,鲁国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也.名门望族之后,曾担任过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大名鼎鼎的'建安七子"之一,文学造诣颇深."孔融让梨"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美谈.孔北海自幼聪明过人,小说和历史都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以证明之.第11回,融十岁,往谒河南尹李膺,阍人难之,融曰:"我系李相通家."及入见,膺问曰:"汝祖与吾祖何亲?"融曰:"昔孔子曾问礼老子,融与君岂非累世通家?"膺大奇之.少顷,太中大夫陈炜至.膺指融曰:"此奇童也!"炜不屑一顾:"少时了了,大未必佳."融立即接过话题,回敬对方:"如君言,少时必大佳也!"当即把陈炜闹了个大红脸.孔融也自此得名.不过要我说,陈大夫大可不必为此感到羞愧.事实表明,孔融日后的遭遇和表现,确实应了老陈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断言.孔北海尽管文才出众,但对于政治十分的幼稚,在第22回中,他极力阻止曹操对袁绍用兵,理由就是袁本初兵多将广,人才济济.但被荀彧驳斥得哑口无言.最后的结果证明荀彧是对的;第40回,不知进退的孔文举又对曹操南征刘表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起来,公开指责曹孟德此举是不义.忍无可忍的曹大丞相终于按捺不住了,把孔融一家全给宰了.孔名士到底还是应了陈炜的"少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无独有偶,三国中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之谓的人物,除了孔才子,还有一个,就是东吴的诸葛恪.其个人经历堪称是孔融的翻版. 诸葛恪字元逊,是东吴大臣诸葛瑾的长子,也是中国历史名人,三国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诸葛亮的嫡亲侄子,因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亲兄.恪身长七尺,和孔融一样,极聪明,善于应对.第98回,恪年六岁,值东吴筵会,恪随父在座.吴主孙权见诸葛瑾面长,乃令人牵一驴,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诸葛恪在此表现出来的机智聪慧与孔融仿佛如出一辙,甚至比孔北海还要高出一筹.这也给孙权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马上又有一件事让吴大帝对诸葛恪更加刮目相看了. 又一日,大宴官僚,权命恪把盏.巡至张昭面前,昭不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谓恪曰:"汝能强子布饮乎?"恪领命,乃谓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今临阵之日,先生在后;饮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谓不养老也?"昭无言可答,只得强之.白话文为:孙权大请客,让诸葛恪负责给各位来宾斟酒.到了张昭那卡壳了.老张板起臭脸又教训人起来了:"这不是爱护老人应该有的礼节!"拒绝饮酒.孙权不爽,叫过诸葛恪:"你给我想个办法,非让老家伙喝下这杯酒不可."小恪心领神会,来到张昭面前,一本正经地数落他道:"姜子牙九十岁了,都没有说自己老过,照样去打仗,就你这点年纪也算老?每次打仗都把你安排在最后面;每次喝酒都把你放在最前面的位置.怎么能说这不是爱护老人应该有的礼节呢?"老张被诸葛恪这胎毛未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说的是哑口无言,只得端起面前的酒杯,干了!权由此深爱之.从表面上看,这只不过是君臣之间为了劝酒开的小玩笑,其实内中却传递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信号.孙仲谋在物色一个能替他及其后代抗衡老臣们的新人,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年方数龄的小诸葛恪.孙权有一桩非常闹心的心事,那就是他的江山不是他自己整来的,是他的大哥孙策送给他的.所以,怎么说都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这个阴影长期笼罩在碧眼儿的心头,挥之不去.而他哥哥留下的那帮老臣,天天出现在他眼前,等于时刻在提醒他,我的宝座并不稳.尽管策哥哥的老部下十分卖力的为他工作着,但心病依然存在于孙大帝的心头.历史可以篡改,但堵不住活人的嘴.尤其是国中那些资格老,威望高,名声大的元老级重臣,他们不说闹,冷不丁的给你脚下使点绊子,就够你受的.他们的忠诚度又是最让孙老二不放心的.比如张昭,号为江东文臣领袖,孙老大策在临终前,亦专门关照孙二弟:"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足见张昭在小霸王心目中的地位和个人的能力.但就是这样一个东吴文官中首屈一指的大人物,却在赤壁大战前,第一个主动跳出来,劝说主子孙权赶紧投降曹操算了,理由就是曹操势大,我们是打不过的.见小孙沉吟不语,老张竟然教训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第43回)妈妈的,明摆着是瞧不起我孙权,认为我没有像哥哥孙策那么会打仗嘛!如果是我大哥在世,你还敢说这样的话吗?更为可气和可恨的是,在老张的鼓动和带领下,江东文臣几乎全部呈一面倒的主张向曹操缴械投降.若不是策哥哥留下另一骨干重臣周瑜力主抗曹,恐怕这局面真的不好收拾.故孙仲谋对于这批老臣们并不放心,而且颇为疑忌.因此,迅速找到一个不卖老臣们的帐,且能控制住这些人的人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了.孙权终于找到了这个人,诸葛恪.年轻,对老臣们不买账;聪明,足能压制住老臣们,使他们不敢出啥幺蛾子;出身望族,能让他不至于在大族中引起反感;其父诸葛瑾,以老实本分著称,在政治上没有野心,其子应该非常可靠.他又是吴国同盟国蜀汉国大丞相诸葛亮的胞兄.对于将来外交方面非常有利.诸葛恪实在是一个理想的辅弼大臣人选.于是在孙权的关爱下,诸葛元逊一步步朝着权力的顶峰攀登上去,直到第108回,孙权去世.此时的诸葛恪已贵为太傅,受吴大帝遗命,与大司马吕岱一同作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孙亮登基.而吴国内一应大小事务,皆归于诸葛恪. 俗话说的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诸葛恪虽说儿时聪慧异常,但那毕竟是小孩子耍把戏,当不得真.成年人的世界不是小时候那么好对付的,马上,一场影响他终生的大考验来到了.第108回,魏权臣司马师得知孙权死讯后,认为有机可乘,立即派遣其弟司马昭为大都督,总领三路军马伐吴.诸葛恪闻听后,聚众商议,老将丁奉主张全力解救东兴郡.恪曰:"此论正合吾意.公可就引三千水兵从江中去.吾随后令吕据,唐咨,留赞各引一万马步兵,分三路来接应.但听连珠炮响,一起进兵.吾自引大军后至."丁奉得令而去.最后吴军大胜,魏军死伤无数.车仗马匹军器,皆被吴兵所获.魏其他二路军队闻风而退.初出茅庐,就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诸葛恪的确不简单.按理说,敌兵被击退了,边境稳定了,国家的危险解除了,自己也算功成名就了,理应见好就收,凯旋而归吧.但诸葛恪可不这么想,可能认为魏军实在是不堪一击吧,他的雄心顿起,赏劳毕,乃聚众将曰:"司马昭兵败归北,正好乘势进取中原."遂一面遣人赍书入蜀,求姜维进兵攻其北,许以平分天下.一面起大兵二十万,来伐中原.好事多磨,就在出发前,忽见一道白气,从地而起,遮断三军,对面不见.蒋延曰:"此气乃白虹也,主丧兵之兆.太傅只可回朝,不可伐魏."诸葛恪大怒,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欲斩蒋延.众皆告免,乃贬延为庶人.引兵围魏之新城.猛攻连月,城东北角将陷.守将张特心生一计,令一舌辨之士,赍奉册籍,赴吴寨见诸葛恪,告曰:"魏国之法,若敌人困城,坚守百日,而无救兵至,然后出城降敌者,家族不坐罪.今将军围城已九十余日,望乞再容数日,某主将尽率军民出城投降,今先具册籍呈上."恪深信之,收了军马,遂不攻城.张特见自己的缓兵之计得逞,火速行动,拆城中房屋,于破城处,修补完备,乃登城大骂曰:"吾城中尚有半年之粮,岂肯降吴狗耶!尽战无妨!"恪大怒,催兵打城.城上一箭,正中其额,恪倒于马下,被众将救回.吴军皆无战心,又因天气亢炎,军士多病.营吏以实告之.恪怒曰:"再说病者斩之!"众军闻知,逃者无数.都督蔡林引本部军投魏去了.恪大惊,自乘马巡视各营.果见军士面色黄肿,各带病容,遂勒兵还吴.魏将毌丘俭从后掩杀,吴兵大败而归.诸葛恪先大胜后大败,着实让世人大跌眼镜.最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位从小便以机智闻名于世的诸葛太傅,竟会相信敌人的鬼话,把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换回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以善于捉弄人出名的小鬼头,竟然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鬼给捉弄了,真叫人看不懂也.如果要说原因的话,恐怕只能说诸葛恪突然得了弱智症了.因为他回国后的表现,也确实有如弱智一般. 新城惨败后的诸葛恪甚羞惭,托病不朝.吴主孙亮,自幸其宅问安.文武官僚,皆来拜见.如果诸葛元逊真的是个聪明人的话,趁此机会急流勇退,倒也是一记妙招,省得惹来日后的杀身之祸.但不知何故,诸葛恪非但没有安分守己,反而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将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一句话,凡事他说了算.又令心腹将张约,朱恩,管御林军以为爪牙.于是内外官僚,无不悚惧.吴主孙亮恨其专权,密结孙坚弟孙静曾孙孙峻,太常卿滕胤,谋诛诸葛恪.胤献计曰:"陛下可设席召恪,暗伏武士于壁衣中,掷杯为号,就席间杀之,以绝后患."亮从之.恪在府中,闻天子宣其赴宴.坦然乘车出府.行不数步,见车前一道白虹,自地而起,如白练冲天而去.加之先前种种异征,恪甚惊怪.心腹将张约密告曰:"今日宫中设宴,未知好歹,主公不可轻入."恪听罢,便令回车.行不到十余步,孙峻滕胤乘马至车前曰:"太傅何故便回?"恪以腹痛为辞.胤曰:"朝廷为太傅军回,不曾面叙,故特设宴相召,兼议大事.太傅虽感贵恙,还当勉强一行."恪无法,只得随之入宫.席间,被孙峻斩之,张约亦被杀.二人尸首用芦席包裹,以小车载出,弃于城南门外石子岗乱冢坑内.恪全家老幼,俱缚至市曹斩首.时吴建兴二年冬十月也.昔日的少年奇才,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全家皆灭的悲惨下场.直到第113回,吴主孙休在老将丁奉等人的帮助下,从孙峻的弟弟孙綝手中夺回了权力后,始为诸葛恪等人恢复名誉,重建坟墓,以表其忠.其牵累远流者,皆赦还乡里.只是人死不能复生,诸葛恪早已满门皆灭,无人来领受这迟来的昭雪.如若有知,也只能在地下叩谢皇恩浩荡了. 诸葛恪是三国中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也可以说是咎由自取吧.我认为诸葛恪之死,在于其个性太过张扬了,不知进退收敛.发展到最后唯我独尊,有己无人.其身死家灭也不出意料之外.魏光禄大夫张缉曾对司马师曰:"诸葛恪不久死矣."师问其故.缉曰:"威震其主,何能久乎?"还是旁观者清!诸葛恪从儿时的大佳变为长大后的大不佳,可能和他从童年时代起就一帆风顺,人见人夸的经历有关.而这种太顺利的,一路上铺满了鲜花的人生旅程,其实是害了他.诸葛恪不是不聪明,只是这聪明被骄傲给埋没了;诸葛恪不是不机智,但他的机智被顺顺当当的仕途给磨灭了;诸葛恪不是不懂军事,可他先前对军事敏锐的分析被他那因短暂胜利而导致过于自信的轻信弄得弱智了;诸葛恪不是没有政治头脑,可他那本来聪明的头脑已被自己的虚荣心给取代了.昔诸葛瑾存日,见恪聪明尽显于外,叹曰:"此子非保家之主也!"知子莫若父,自己的儿子自己知道.诸葛瑾在三国中一向以老实谨慎,胆小怕事,懦弱无能,委曲求全的老好人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历史上的他是不是这种人我不知道,但如果单从小说中他对自己儿子的预言,我认为诸葛瑾至少在书中的表现都是装出来的,那幅可怜的老实样都是做给外人看的,好让别人不把他当作事业上的竞争对手.他才是一个机灵鬼呢!否则决生不出这么一个聪明的儿子.不过这个聪明儿子却犯了和孔融一样的错误,自命不凡,自高自大。诸葛恪和孔融二人可谓殊途同归,小时皆大佳,成人后皆大不佳了。不但不能保身,更不能保家。诸葛恪在三国中前后非常强烈的悲惨命运,也正应了孔融的调侃语:"如君言,少时必大佳矣!"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此帖被假正经也在2022-08-05 20:59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