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563阅读
  • 10回复

[三国演义]从昏而终的理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86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6-24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0-09-02) —
             有道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从.",一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细观三国中那些优秀人物,他们的成功都与其正确地选择了一个明君般的领导人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们中间最著名的人物如:蜀汉政权的诸葛亮,关羽,张飞等;曹魏集团的郭嘉,贾诩,张辽,徐晃,张郃等;孙吴国的鲁肃,吕蒙,陆逊,甘宁等.这些人为自己,也为历史赢得了身前身后名.不过三国中也有不少执迷不悟的臣子,他们以异乎常人的忠诚,心甘情愿地作为殉葬品,坚定地陪着他们那在历史上有昏庸著称的主子一起走完自己人生中最后的那段旅程.尽管他们自己也很明白其领导人到底是个什么货色,可依然挡不住这些人毅然决然地“从昏而终”的决心和毅力.要说他们其实都是在当时一些颇有才干和声望的人,按理说要换个新主子,不是件难事.但他们真好比是"茅坑中的石头-----又臭又硬".就算大趋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可就是无法改变他们的榆木疙瘩脑袋.那么,他们如此的固执又是为了什么呢?也许,借助三国这本书能为我们找到一些答案.


          一,吕布的殉葬者----陈宫,高顺,一文一武.小温侯仅有的二大铁杆部下."三姓家奴"的吕布素有逆反之称,可谓是三国中最不可靠的干儿子!吕奉先为人贪财好色,见利忘义.为了财,为了地位,甚至是为了一个女人,他就可以把干爹们一个一个都给宰了.是一个脑后长满反骨的人.但非常奇怪的是,如此一个毫无信义可言的小人,却得到了陈高二位文武至死不渝的不离不弃.陈宫,字公台,吕布身边唯一的军师,本为中牟县令.第4回中,因感曹操刺董卓的义举,私放阿瞒,并弃官与其一起出逃.在见到曹操残杀故人吕伯奢一家后,不知悔悟,反而以"宁我负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负我"来替自己开脱后,心生懊悔,弃曹而去,投在吕布麾下,成为小吕的智囊.陈公台为人足智多谋,这一点曹操在白门楼上也是承认的.操谋士刘晔在第12回里亦称其多计,曾在濮阳假冒城中富户田氏之名献城投降,差点使得曹操上当送命;高顺作为吕布的一名大将,屡次率兵与曹操作战,其在吕温侯军中的地位与张辽不相上下.最后在下邳,陈宫与高顺都与主子吕布被曹军擒获.与他们的领导哭爹喊娘的求饶,希图免去一死不同,陈高二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慷慨赴死.事实上他们也是有机会可以求生的.第19回,白门楼上,众拥高顺至.操问曰:"汝有何言?"顺不答.操怒命斩之.看,多好一个机会.人家只要你开口服个软就行了.但高顺却连个屁都没放,一个阶下囚都不愿和胜利者搭话,其傲慢可想而知.怪不得曹操会发火:"你小子也太目中无人了吧!究竟谁他妈的是阶下囚啊?!老虎不发威,真当我是病猫啊!拖下去,砍了!";当陈宫被五花大绑地押来后,曹操对他也进行了一番劝降,甚至拿老陈的老母妻子来进行威胁.但陈谋士丝毫不为所动,高呼曰:"今日有死而已!"并自己大踏步的走向刑场.操亦被感动,泣而送之.有人说曹操对陈宫的劝降是做给外人看的,不可能不杀这个一心要取自己脑袋的人的性命.不管如何,陈宫和高顺二人都选择了主动陪主殉葬,而他们本来是有机会活下去的.吕布是三国中武艺最高的一个将领,胯下赤兔马,掌中一杆方天画戟.骁勇过人,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美誉.但为人昏庸无能,部将宋宪当面斥责曰:"听妻妾言,不听将计,何谓不薄?"其昏庸程度可想而知.手下虽不乏有名有姓的良将,如张辽,臧霸.但甘愿从其而死的,只陈宫高顺二人.高顺从终的理由我们不知道,书中没说;陈宫倒是在书中为他的从吕而终的原因做出了解释.当曹操责问陈宫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我不是好人,那吕布就是好人了吗?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再坏也比你强!这也就是陈宫如此固执己见的原因.看来,在陈高二人的心目中,从昏而死要比事奸而生更为高尚,这可能就是他们选择了从昏而终的理由吧.


          二,袁绍的殉葬者-------沮授,郭图,审配,辛评.沮授是三国前期势力最大的军阀袁绍的一位重要谋士,以极度忠诚及高瞻远瞩著称.官渡大战时,因竭力反对主子对曹操用兵,拂逆了袁大将军的圣意,被其下了大狱,每日以铁链缠身,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他的忠心不改,为了袁上级的江山社稷,披枷带锁连夜来到袁绍帐中,苦口婆心的劝谏老袁加强对后方重心乌巢大营的防守,还直言不讳的指出老领导在人员安排上存在着巨大的漏洞,极易招致全军覆没,满盘皆输的下场.并提出了他的补救措施.结果却引来了袁主子暴跳如雷的叱骂:"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众!"以监管不严的罪名杀了监者,令唤他人将沮授更牢牢的看押起来.眼见自己的一片忠心被当作了驴肝肺,沮授伤心地掩泪叹曰:"我军亡在旦夕,我尸骸不知落何处也!"照理说,经此奇耻大辱,沮授应该对袁绍彻底死心了吧.但他在满腔悲愤和失望之余,依然没有改变对袁本初的忠心。第30回,袁绍在官渡战败后,仓皇而逃。沮授因被囚禁,急走不脱,为曹军所获,擒见曹操。授见操,大呼曰:“授不降也!”操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言君何尚执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虑也。”因厚待之,留于军中。授乃于营中盗马,欲归袁氏。操怒,乃杀之。授至死神色不变。操命厚礼殡殓,为建坟安葬于黄河渡口,题其墓曰:“忠烈沮君之墓”。从曹操抓获沮授,前后对待他的表现来看,还是十分器重的。说明曹孟德对于沮授的才能还是非常了解和欣赏的,比对待陈宫更上了一个层次,“厚待之”。但沮授压根就不领这个情,情愿逃亡去追随昔日将他薄待的旧主,至死不悔。


         郭图与审配是袁绍身边数一数二的心腹谋士,都可以称得上是能改变他们主人意志的部下。尽管二人为袁绍出的计策数量在袁氏集团众谋士们中间是最多的,而且也一度对曹操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但质量都不是很高,甚至还比不上袁绍的另几位谋士田丰,沮授和许攸。并且这二人还由于各自拥护的小主人不同,在政治上勾心斗角,在军事上互相攻讦。都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从而造成了袁氏集团内部的大分裂。对此,郭审二人可谓是难辞其咎!不过他们二人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对袁氏那永远不悔的忠心。第32回,曹操攻下袁氏集团的大本营---冀州,捕获了审配。盛气凌人的曹操曰:“昨孤至城下,何城中弩箭之多耶?”配曰:“恨少!恨少!”操曰:“卿忠于袁氏,不容不如此。今肯降吾否?”配曰:“不降,不降!可速斩我!”操教牵出。临受刑,叱刑者曰:“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乃向北跪,引颈受刃。审配到死,都对他心目中的主子一往情深,连死都要朝着小主人,袁绍最喜爱的少子袁尚出逃的方向下跪。真算是忠心耿耿。


          郭图因为个人立场的问题,站到了袁绍长子袁谭的阵营里来了,并积极地为其出谋划策。甚至不顾大义,劝袁谭一会儿利用曹操除掉眼中钉肉中刺的袁小弟;一会儿反叛曹操并企图袭杀之。最后在第33回,袁谭,郭图被曹操的大军团团包围在南皮城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此时已黔驴技穷的郭大谋士再也无计可施了,只能劝谭以“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希望用这一最后一招无良的下下策,来作最后一次的困兽犹斗。结果仍是徒劳无功,袁谭被操将曹洪杀于阵中。郭图见阵大乱,急驰入城中。乐进望见,拈弓搭箭,射下城壕,人马俱陷。昔日不可一世的袁绍第一谋士至此在烂泥塘中终于找到了自己最后的归宿。和审配一样,他也是极其尽忠了自己的小主人,只不过那是袁绍最不喜欢的大儿子。


          辛评在袁绍谋士团中位居老三,也是袁谭坚决的拥护者。虽然其在袁氏集团中贡献的计谋极其有限,毫不客气地讲,几乎为零。但这并不妨碍辛谋士在袁氏集团中的地位。第33回,袁谭引兵与曹操交战,大败而走,退入南皮。操遣军四面围住。谭着慌,使辛评见曹操约降。操曰:“袁谭小子,反复无常,吾难准信。汝弟辛毗,吾已重用,汝亦留此可也。”评曰:“丞相差矣。某闻主贵臣荣,主忧臣辱。某久事袁氏,岂可背之!”操知其不可留,乃遣回。评回见谭,言操不准降。谭叱曰:“汝弟现事曹操,汝怀二心耶?”评闻言,气满填胸,昏绝于地。谭令扶出,须臾而死。谭亦悔之。辛评是袁氏忠臣中死得最冤枉的一个,而且是被自己的主人给活活气死的。和沮授一样,他的耿耿忠心也被昏庸的主人硬是给当成了驴肝肺。难怪他会气成那样。不过要说辛评之死也是报应,他虽然对袁氏确实是极端的忠诚,但他并不是如他自我标榜的什么大忠臣。辛评本是冀州牧韩馥的谋士,因极力劝说韩主人让权于袁主人,被韩刺史接受,迎接袁本初入冀州主政。他也一跃成为了袁绍跟前的大红人,地位立刻扶摇直上,最终成为了袁氏谋士团的第三号人物。忠袁绍,不忠韩馥。辛评怎么也不能算是一个大忠臣,只能算是一个袁忠臣罢了。而沮,郭,审,辛这四位袁绍集团的大谋士,之所以会誓死跟从袁氏二代昏主而终,其原因我认为可能还是当时普遍存在于士族阶级所谓的“忠义”情结吧。自古燕赵之地多慷慨悲壮之士,袁氏父子都非明主,而身边能有一批至死都为他们尽忠的属下,我看更多的原因就是与北方的人文气氛中非常讲究的“忠义”有着密切的关系。第30回,曹操在沮授死后,亦叹曰:“吾误杀忠义之士也!”;第32回,审配死后,曹操怜其忠义,命葬于城北。都说明了“忠义”二字在当时士族阶级心目中的地位。


        除了上述这几名死不悔改的从终者外,书中还描写了几位虽未替袁氏集团殉葬,但也十分忠于旧主的袁氏僚属。如第33回,操将袁谭首级号令,敢有哭者斩。青州别驾王修布冠衰衣,哭于头下。左右拿来见操。操曰:“汝知吾令否?”修曰:“知之。”操曰:“汝不怕死耶?”修曰:“我生受其辟命,亡而不哭,非义也。畏死忘义,何以立世乎!若得收葬谭尸,受戮无恨。”操曰:“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则吾安敢正眼觑此地哉!”遂命修收葬谭尸,礼修为上宾,以为司金中郎将。因问之曰:“今袁尚已投袁熙,取之当用何策?”修不答。操曰:“忠臣也。”;袁尚和袁熙在得知曹操即将追来的消息后,弃城星夜奔辽东,投乌桓去了。幽州刺史乌桓触聚幽州众官,歃血为盟,共议背袁向曹之事。歃至别驾韩珩。珩乃掷剑于地,大呼曰:“吾受袁公父子厚恩,今主败亡,智不能救,勇不能死,于义缺矣!若北面而降曹,吾不为也!”众皆失色。乌桓触曰:“事之济否,不待一人。韩珩既有志如此,听其自便。”推珩而出。乌桓触乃出城降操。操大喜,加为镇北将军;曹操为平乌桓,封袁绍旧将田畴为靖北将军,作向导官,为前驱。破乌桓后,加封田畴为柳亭侯。畴涕泣曰:“某负义逃窜之人耳,蒙厚恩全活,为幸多矣;岂可卖卢龙之寨以邀赏禄哉!死不敢受侯爵。”操义之,乃改拜畴为议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袁绍父子在三国中是属于失败的昏庸者,难得还有一批赤胆忠心的部下为他们卖命,虽不多,但也为其增色不少。而这些人之所以愿为袁昏主父子鞠躬尽瘁,只是为了二个字“忠义”耳!


            三,刘璋的殉葬者------张任,刘璝,冷苞,邓贤,高沛,杨怀。这六人都是当时四川的土皇帝刘璋手下的武将,他们对主子可称得上是忠心不二了。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认为刘备不是个好东西。因此这六个人一面极尽所能的规劝刘璋不要相信刘备;一面尽自己的本职来防备刘备。在第61回,张,刘,冷,邓四将联合阻止了由刘备的二军师庞统亲自策划和布置的,针对刘璋举行的一场未遂的“鸿门宴”。虽然刘璋在事后根本不相信,但在大家的劝说下,终于命令白水都督杨怀,高沛二人,把守处在刘备驻军之地葭萌关后方的涪水关作为防备。高杨二将也对刘备十分不放心,在闻知刘备向主子刘璋要求,借兵借粮,支援荆州之事后,拼命阻止。最后刘璋终于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以刘备提出的实际数额的三分之一老弱残兵和十分之一的军粮来搪塞刘备。刘玄德借题发挥,以佯回荆州之名,诱杨怀,高沛前来送行。然后借口二人意欲行刺,将他们斩之。刘璋得知后,这才如梦初醒,惊慌之下,令张,刘,冷,邓四将领五万大军守护雒城,以阻刘备的攻势。出发前,四将共至锦屏山,为自己的前途命运卜上一卦。第62回,紫虚上人写下八句言语,其文曰:“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当然。见机而作,勿丧九泉。”刘璝又问曰:“我四人气数如何?”紫虚上人曰:“定数难逃,何必再问?”璝又请问时,上人眉垂目合,恰似睡着一般,并不答应。张任曰:“此狂叟也,听之何益?”遂下山。紧接着,邓贤在与荆州军队的作战中被黄忠射死;冷苞在掘堤,正准备引涪江水灌刘备大营,得到彭羕事先警告的刘备,派出大军巡逻江边,经过一场激战,冷苞被活捉,押到刘备面前。被玄德喝令斩之;张任乃土生土长的蜀郡人,用投降刘备的吴懿话来说:“极有但略”。他在第63回伏兵于落凤坡,射杀了刘备的二军师庞统,总算为主子挽回了一点颜面。这也是刘璋军队唯一的一场大胜。随后在第64回,被孔明设计活捉在金雁桥下。玄德谓张任曰:“蜀中诸将,望风而降,汝何不早降?”张任睁目怒叫曰:“忠臣岂肯事二主乎?”玄德曰:“汝不识天时。降即免死。”任曰:“今日便降,久后也不降!可速杀我!”玄德不忍杀之。张任厉声高骂。孔明令斩之以全其名。玄德感叹不已,令收其尸,葬于金雁桥侧,以表其忠;次日,令严颜吴懿一班蜀中降将为前部,直至雒城下,大叫:“早开门受降,免一城生灵受苦!”刘璝在城上大骂。严颜方待取箭射之,忽见城上一将,拔剑砍翻刘璝,开门投降。杀璝者,乃武阳人张翼也。杨怀,高沛在小说里有蜀中名将之称,虽然他们对刘备始终怀着警惕,但未经一战,便被刘皇叔以诈术取了性命,看来这名将二字得多少打个问号;张任,刘璝,冷苞,邓贤可以说是刘璋军队中的四大金刚,在与刘备的战斗中,除张任还为主子多少作出点政绩来,其他三人不说都和高,杨二将一样交了白卷,起码也是不及格。但他们在政治考试上,可以说都得了满分。尽管其本职工作,军事方面的成绩差强人意。和袁绍集团的死硬分子都是文人不同,为刘璋殉葬的都是武夫。他们与袁氏家族的追随者相同的地方,都是忠于职守,忠诚不贰!只是令这批武人们没料到的是,他们为之卖命的主子刘璋,最后选择的道路却和他们是截然相反的-------投降,没向袁绍父子一样,虽然昏庸无能,但坚持抵抗到底,一直到死。要是早知道如此,这蜀中六将还会如此忠于他们的刘主人吗?很难说!刘璋的叛臣张松,法正对其主的评价均为“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第60回)可见刘璋的无能。作为西川的上层人物,高,杨,张,刘,冷,邓不会看不出来。而他们共同选择了从昏而终的理由,我看只能是张任口中表述的:“忠臣岂肯事二主乎?”因为这是他们为人的底线,与主子昏庸无关!


             四,刘禅的殉葬者-----姜维。刘备的儿子,蜀后主刘禅可谓是三国里最昏庸无能的主子,“乐不思蜀”成了他个人及后世昏庸者最醒目的标签。“扶不起的刘阿斗”是民间对他最直接的评价。姜维,字伯约。本为魏将,被诸葛亮看中收降在自己门下。后成为诸葛亮未竟事业的继承者,率领蜀军北伐曹魏,先后有九次之多。令魏国上下人人为之头痛。第118回,魏国分兵三路大举伐蜀,魏将邓艾勇渡阴平小道,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蜀国的大后方。经过一系列的苦战,终于迫使蜀后主刘禅自缚舆榇,来到邓艾面前投降。艾得意之余,令蜀后主禅招降姜维。蜀太仆蒋显来到姜维把守的剑阁,传达后主敕命,言归降之事。维大惊失语。帐下众将听知,一齐怨恨,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拔刀砍石大呼曰:“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号哭之声,闻数十里。维知人心思汉,乃曰:“众将勿忧。吾有一计,可复汉室。”众皆求问。姜维与诸将附耳低言,说了计策。随后领众将反投降另一魏将钟会。一面给其戴高帽子,一面趁机挑拨曰:“闻将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氏之盛,皆将军之力。维故甘心俯首。如邓士载,当与决一死战,安肯降之乎?”会大喜,遂折箭为誓,与维结为兄弟,情爱甚密,仍令照旧领兵。维暗喜。而在成都的邓艾闻知此事后,从此深恨钟会。在姜维的煽风点火之下,钟士季和邓士载二人终于翻脸了,邓艾被魏监军卫瓘拿下,押往洛阳。野心勃勃的钟会又在姜维的挑唆下,把魏将全部抓了起来,意欲尽数坑之,以绝后患。眼看姜维的假投降之计就要大功告成了,蜀汉复兴似乎也是指日可待了。未料钟会之谋尚未开始,风声已经泄露。魏兵们闻知,群情激奋,杀入蜀宫中,把钟会,姜维二人砍成肉泥。姜维的一条利用敌方矛盾,制造内讧,借机复国的妙计,转眼成了画饼!魏军救出了被囚禁的魏将们,而邓艾不幸却被部下所杀.由于群龙无首,失去了约束的魏兵在成都大开杀戒,蜀将张翼,蜀太子刘璇,汉寿亭侯关彝皆死于魏乱兵之手。一时间,成都这座繁华的都市成了人间地狱.而姜维热切迫切为之复辟的蜀后主刘阿斗却安然无恙,在离开自己的故国,来到洛阳后.他发出了一句震惊天下的名言:"此间乐,不思蜀".这也成了以后历代昏庸君王们的标志.姜伯约若地下有知,恐怕是死不瞑目.至于姜维明知主子昏庸而灭国,仍契而不舍的积极谋求复兴,并为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原因,应该和他在第119回写给后主阿斗的密信有关:"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看来姜维对自己假投降之计的成功是信心满满.


             五,孙皓的殉葬者-------张悌,沈莹,孙歆,陆景,伍延。与其他昏庸无能的领导者不同,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顺己者昌,逆己者亡。一向翻脸无情,狂妄自大。三国中有一些领导人是有杀过自己部属的行为,不多,少的才一,二个;多的如曹操诱杀过上百人。但这些人都是汉献帝的支持者,非他的手下。唯有孙皓可谓是毒辣,在位十余年,杀忠臣四十余人。其中丞相先后二人,濮阳兴,万彧。左将军张布,大司农楼玄,将军留平等。其中,兴,彧,布三人都是拥立孙皓为帝的大功臣。第120回,吴主孙休病死,遗命太子孙箪为君。时为左典军的万彧曰:“箪幼不能专政,不若取乌程侯孙皓立之。”左将军张布亦曰:“皓才识明断,堪为帝王。”丞相濮阳兴不能决,入奏朱太后。太后曰:“吾寡妇人耳,安知社稷之事?卿等斟酌立之,可也。”兴遂迎皓为君。可以说这三人都可谓是孙皓的佐命功臣。而吴末主皓竟然完全不念旧情,只是由于三人劝谏他不要沉溺酒色,幸用阉人。就被他砍了头,并灭三族。由是廷臣缄口,不敢再谏。晋武帝在老将羊祜的提醒下,命镇南大将军杜预为大都督,引兵十万出江陵,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出涂中,安东大将军王浑出横江,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各引兵五万,听预调用。又遣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浮江东下。冠南将军杨济,出屯襄阳,节制诸路人马。消息报入东吴,吴主皓大慌,与丞相张悌,司徒何植,司空滕修,计议退兵之策。最后形成决议,以张悌为吴军统帅,领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引兵十万,出兵牛渚,接应各路军马。任命车骑将军伍延为都督,前敌总指挥,在陆路迎敌杜预。骠骑将军孙歆为先锋,进兵夏口拒敌。吴将陆景负责水路防御。两军初次交战,吴军大败。孙歆奔到城边,晋将周旨领杜预命,率八百军渡江,伏于巴山。乘吴军败,混入其中,就城上举火。歆大惊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言未毕,被周旨大喝一声,斩于马下。陆景,伍延也被晋军擒斩。最后,吴丞相张悌与左将军沈莹在牛渚进行了吴军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毫无悬念的抵抗。不出所料,吴军是全线崩溃,张,沈二人皆死于乱军之中。之后,晋军是水陆并进,势如破竹。吴人是望旗而降。晋将王濬直抵石头城下,吴主皓只得自缚舆榇,亲至王濬军前归降。濬释其缚,焚其榇,以王礼待之。吴国遂亡,三国也终于彻底结束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使命。


           陈宫,高顺为之殉葬的主子吕布,虽然反叛无常,但不失厚道的一面。尽管他也毒打过部将,不听部下的良言妙计。可总的说来对待部属还是比较宽厚的,下级们用不着提心吊胆的生怕领导来算计自己,而自己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如曹操杀小内侍。因此,陈,高二人的殉主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袁氏父子的昏庸无能,在三国里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不过以当时袁氏家族在社会上绝对超高的人气指数----名望来看,仅凭此一项,就足以吸引素以忠义闻名的北方地区上层人士为其效死力了。因为无论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长期连续的拥有如袁绍那样身世和背景的名门望族,确实是少的可怜。故袁氏集团以其威望,声名,使得三国部分中高级士人甘心为他们殉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刘璋在三国中以暗弱闻名,用益州别驾张松的文明话来说:“人心离散,思得明主”。大白话,早就想把他给甩了!不过刘季玉也有一个长处,就是宅心仁厚,在第64回,当从事郑度献坚壁清野之计,以断刘备物资供给。刘璋不从,曰:“不然。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备敌也。此言非保全之计也。”虽然有庸弱的一面,但至少也说明,刘璋还是一个善人。所以,值得张任等将领为其陪葬。


      而姜维从昏而终的理由是,他根本就没想过自己的复国妙计会失败,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故姜伯约在临死前感叹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口吻酷似秦末西楚霸王项羽临终前在乌江自刎之语:“非吾不能战也,乃天亡吾也。”二人至死都不承认自己失败的根源在自己的身上。


        而孙皓就有些匪夷所思了,如此一个残暴不仁,昏庸狂妄之徒,竟也有人为之而死,甚至当他一度想拔剑自刎时,身边还有中书令胡冲,光禄勋薛莹上前劝阻,救了他一命。不可理解,难道他们一点也不恨这位暴君吗?可能,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正如张悌在战死前对劝他逃跑的右将军诸葛靓说的那样:“吴之将亡,贤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无一人死于国难,不亦辱乎?”由此可见,对于主子究竟会在将来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张悌是一清二楚。而他为自己选择的这条不归路,只是为了成全吴国的名声,让它在历史上的履历能好看些,不要弄得太过于难堪。至少可以证明,这个国家的二把手没有投降,是个忠诚的勇士。可以看出,张悌等人的从昏而终,不是为了他们的君主,而是为了自己国家那最后一点的荣誉及颜面!


             三国是一个群雄辈出的时代,那个年代“不光君择臣,臣亦择君”。其中有许多有识之士成功的选对了他们的领袖,并为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还是有一些人毅然选择了另一条不归路,“从昏而终”。虽然他们明知道自己根本是选错了,但仍无怨无悔地走了下去。就算明知道前面其实是深渊,火坑,还是义无反顾的跳了下去。对他们来说,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不是他们不能选择走别的道路,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愿选择走其他的道路!而他们选择走这条路的理由,就是千百年来,占中国社会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忠”,为了这个字,他们可以舍弃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至于主子是贤是愚,是昏是明,是仁是暴,与他们无关!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此帖被假正经也在2020-09-01 16:35重新编辑 ]
2条评分金币+5
zhdf 金币 +2 鼓励一下 2019-11-19
yyfyyf 金币 +3 都是娘家人,不跟娘家到底,跟小三的娘家走? 2015-06-2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离线yyfyyf

UID: 500556

精华: 17
级别: 得道成仙

发帖
9120
金币
824
道行
2002
原创
434
奖券
765
斑龄
0
道券
2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41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7-30
最后登录: 2024-11-0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5-06-25
楼主瞎理解了。

那个时代是以大家族为核心的大地主阶级统治时代,同一地域的大家族构成地主集团。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

他们中的精英,往往服务于本地主集团,因为这与自身的利益相关。只有维护好本集团的利益,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投奔敌对之人,意味失去原有的利益,如果不能从新主子那里获得相同的利益,完全得不偿失。
此外,不同地域具有民族性。虽然都是华夏,但各地域都有自己的民族性特点。所谓华夏,是民族集团,非但一民族。

三国里的诸葛家族是另类。因为早就没落了,没啥土地了,在自己所在的地域内,缺少利益。
出于利益考虑,诸葛三兄弟各侍其主,无非为了能通过努力,获得利益和土地,挤入地主统治集团。
所以,诸葛三兄弟,放在今天,属于汉奸。
2条评分金币+2
zhdf 金币 +1 鼓励一下 2019-11-19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19-11-1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UID: 1830699

精华: 89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226177
金币
15760
道行
6888
原创
1932
奖券
12503
斑龄
103
道券
3429
获奖
4
座驾
设备
SONY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011(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8-24
最后登录: 2024-10-3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5-06-25
老假,你写这么多,我都看不完,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吧。
3条评分金币+3
zhdf 金币 +1 鼓励一下 2019-11-19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18-05-16
yyfyyf 金币 +1 不管你事。 2015-06-2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86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9-11-17
回 yyfyyf 的帖子
yyfyyf:楼主瞎理解了。
那个时代是以大家族为核心的大地主阶级统治时代,同一地域的大家族构成地主集团。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
他们中的精英,往往服务于本地主集团,因为这与自身的利益相关。只有维护好本集团的利益,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投奔敌对之人,意味失去原有的利益,如果不能 .. (2015-06-25 09:08) 

对于你这个评论,我只能是说你在瞎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确是存在着以士族阶级为核心的上层社会,不否认这帮人服务于本地主集团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但正应了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当发现自己的利益在本集团里已经没有办法保住的时候,大多数的人包括上流精英还是选择投入新主子的怀抱来确保自己的利益能获得保存。比如荆州集团的蒯越,王粲,傅巽等。甚至东吴的文臣领袖张昭等也曾一度产生投降曹操以达到自己“各保妻子”的目的。这也是人之常情。也并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也并不只是我们中华地域上的特征。相信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我在这就不举例了。
我要说的是,在明知道船就要沉下去了,有些人选择了逃生,有些人则毅然选择和船一起沉下去。这恐怕就不能用“狡兔三窟”来作为解释吧?!例如你说的诸葛家族,蜀汉的诸葛家族选择了与船共同沉了下去;吴国的诸葛家族是被吴主孙亮杀光的。后来的诸葛靓是从魏国的诸葛家族逃过来的。后来他选择了归降晋国。所以,如果单以利益二字来解释我说的“从昏而终”的理由,似乎仍然是有些解释不通吧?
1条评分金币+10
zhdf 金币 +10 鼓励一下 2019-11-19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icewizard

UID: 2114591

发帖
765
金币
7
道行
500
原创
0
奖券
76
斑龄
0
道券
35
获奖
0
座驾
本田凌派
设备
手机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067(小时)
注册时间: 2019-09-20
最后登录: 2024-11-05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9-11-18
刘璋和张鲁有类似的一面,一个不坚壁清野,一个不烧国库。
2条评分金币+3
zhdf 金币 +1 鼓励一下 2019-11-19
假正经也 金币 +2 - 2019-11-1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86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9-11-18
回 icewizard 的帖子
icewizard:刘璋和张鲁有类似的一面,一个不坚壁清野,一个不烧国库。 (2019-11-18 08:29) 

刘璋的不坚壁清野,却并没有为自己换来刘备的手下留情;张鲁的不烧国库,为自己赢得了曹操的好感,从而保住了自己的下半生。张松,法正曾评价他们的老主子刘璋曰“暗弱”,就是无能软弱的意思,看起来还是恰如其分。刘璋,庸主一个;相比之下,张鲁要比刘璋好多了,至少他是属于技不如人才失去地盘和权力的。并不是由于昏庸残暴而丢掉土皇帝位置的。
1条评分金币+5
zhdf 金币 +5 鼓励一下 2019-11-19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ashuna1012

UID: 2083810

发帖
327
金币
154
道行
59
原创
3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FG-6
设备
mate20
摄影级
初级
在线时间: 168(小时)
注册时间: 2018-04-18
最后登录: 2024-10-18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9-11-18
姜维魏叛蜀,蜀叛魏,又蛊惑魏众人叛蜀,这换成谁也不会轻饶了他
2条评分金币+4
假正经也 金币 +1 - 2019-11-19
zhdf 金币 +3 鼓励一下 2019-11-19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86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9-11-19
回 ashuna1012 的帖子
ashuna1012:姜维魏叛蜀,蜀叛魏,又蛊惑魏众人叛蜀,这换成谁也不会轻饶了他 (2019-11-18 23:03) 

你大概是没有看过三国,或者没有看懂三国吧?!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写着,魏军统帅钟会不仅轻饶了姜维,还将他作为自己的上宾厚加款待,甚至是言听计从。可按照规章制度,作为魏军总指挥的钟会根本是无权这么做的!钟会应该做的是将姜维扣押起来,然后上报朝廷请示处理意见。所以,你说姜维是“这换成谁也不会轻饶他”这个结论无疑是在打你自己的脸了!!明明是绝对有人轻饶了姜维嘛!!!
另外,就算钟会真是出于个人目的轻饶了姜维。卫瓘,作为魏国朝廷派来监督魏军和钟会,邓艾的监军,竟然对于钟会轻饶姜维,奉其为上宾的举动不但不加以干涉阻止,甚至是置若罔闻。这是为何?!难道他也意轻饶姜维??!!抑或是魏国朝廷有命令给卫瓘,可以轻饶姜维???!!!
所以,还是希望你你熟读三国一下。
1条评分金币+5
zhdf 金币 +5 鼓励一下 2019-11-19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86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9-11-20
回 兵马大元帅 的帖子
兵马大元帅:老假,你写这么多,我都看不完,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吧。 (2015-06-25 14:06) 

研究谈不上,只是有感而发。
1条评分金币+2
zhdf 金币 +2 鼓励一下 2019-11-2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快乐无天

UID: 1141630

发帖
8452
金币
2253
道行
484
原创
0
奖券
76
斑龄
0
道券
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3(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3-22
最后登录: 2020-01-06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9-11-20
以上诸人其实情况各不相同。陈宫原为曹操下属,看不惯曹操反叛后投奔吕布,对于一个有气节的人如何再反复?高顺则是一个一根筋的人物,沮授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虽然他也知道袁绍无能可是袁绍有恩于他,沮授乐意赴死,姜维一感诸葛遗志二为刘禅恩义故此忠心无二。
2条评分金币+10
zhdf 金币 +8 鼓励一下 2019-11-21
假正经也 金币 +2 - 2019-11-2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186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9-11-21
回 快乐无天 的帖子
快乐无天:以上诸人其实情况各不相同。陈宫原为曹操下属,看不惯曹操反叛后投奔吕布,对于一个有气节的人如何再反复?高顺则是一个一根筋的人物,沮授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虽然他也知道袁绍无能可是袁绍有恩于他,沮授乐意赴死,姜维一感诸葛遗志二为刘禅恩义故此忠心无二。 (2019-11-20 17:24) 

所以,各人有各人的原因。
1条评分金币+1
zhdf 金币 +1 鼓励一下 2019-11-21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