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受邀参加《天下水浒·旅游文化国际研讨会》,参会期间,赴山东东平县感受了一下当地浓郁的水浒风。 也就是这段行程中,我们被带到了一个小山上,解说员说,这里就是水浒好汉首聚的地方,此山叫棘梁山。 起初,我还觉得可笑,可越想越觉得靠谱。 首先就是遗迹。 山上的宋江井。宋江井的说法,并不是官方给的,而是祖祖辈辈老百姓叫的。从山底来看,整座山为石山。在一座石山之上,打一眼直径一米多,深三十多米的井,是件不简单的事,特别是在民国之前,(在打井这件事上,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没有很大进步的)。因此,取名绝对不会这么草率。也就是说,此井在刚刚开凿的时候,定还有一个名字。且此井的开凿者是水浒好汉的可能性也不是很高(因为,即便是水浒好汉所凿,取宋江井之名的可能性也不大)。在联系水浒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通知之封杀,那么宋江井这个名字的由来,还就真的有点意思了。虽说这个佐证,并不是太好,但可以说明些东西。其次就是山上的摩崖石刻了。作为北齐时期的时刻,虽说同大同的云冈,洛阳的龙门相比,小了很多,但也是是很了不起的。 而事实上,我想证明的是,这个石刻在北宋之前是存在的!在山东一带,这个石刻的规模就不小了。从石刻前面的地势,整体来看,佛像前必定有个大的佛殿。有佛殿就正常了,水浒英雄说的好听些聚义,不好听些就是逃犯潜逃。《荡寇志》的出现,也就很好理解了。一伙“强人”突然上山,他们只能选择住庙了,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如果水浒聚义之处,没有较为不错的庙。反而可知,此处必不正常。 对于讲解员说道的李逵守山门的坐的石头,我是不怎么愿意相信的。但是斑驳的遗迹,我们还是应该注意的,物件倒还真的是个老物件。
按着解说员,这里曾出土过烧焦的粮食,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烧粮食,绝对不可能是古代的老百姓干的事。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一直都是中国老百姓最核心的问题。中国老百姓对待粮食的态度,是任何文明都不及的。因此,出现烧焦的粮食,只能有一种可能,那便是战争。中国的历史是很长的,任何一次的更朝换代,或者起义叛乱,动刀兵是常有的事。但中国人著史的习惯,也是非常好的。有过大的动乱,白字黑字间一般都有记载。若是实在没有文字记载,民间的相关传说也会留下很多的。而这些挖出的战争遗迹,算来算去,最靠谱的还是北宋末年的宋江聚义梁山。
据说,在银山镇西汪村内一古代寺院遗址中发现的明代碑刻提到宋江聚义地点就在此棘梁山上。其碑文中有“峰会古宋梁王名江,忠义聚寨,名立良山也!”立良山即指此山棘梁山。这种史料的可信读是比较高的。虽说,从明代到北宋,之间也夹了不少年了!但是起码可以说明,类似的传说在明代就有了!毕竟,时间越接近的传说,越接近于史实。 我们知道“水浒”两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水的边上”。也就是说,山下必须是水。如果山下没有水域,问题就大了。于是我就看了一下当地的卫星地图,还真的发现了一些痕迹。 图中大片的水域为现在东平湖,紧靠的就是黄河!也就是说,如果一千多年前,地势比现在低的话,湖泊的面积,一定就会比现在大。西北方向丘陵地区,湖面北上的可能性不大!而南边则是平原,地势平坦,很容易成为水域!没错,下边就是梁山县。而棘梁山,就在东平湖边,如果水域能扩至梁山,那么棘梁山就该是深水区了。到底当时候,梁山是不是水域,这个我不好说。但现在的棘梁山一定是水域。因为靠近黄河的地方,上千年的淤积,升高几米很正常,再加上农业的开垦,棘梁山水域消失,属于正常现象。黄河的这点淤积能力,我是相信的。但是,黄河是不是能够吧整个梁山地区也都平均拉高好几米呢?虽说给了黄河一千多年的时间,但好像还是觉得可疑。 据宋史佐证,当时候的宋江一伙人,定没有数十万之人马。他们的力量不应该特别大,要不然官方史书应该会有记载。因此,宋江等人聚集的地方,也不应该会特别的大。一定意义上,他们就是聚众的“响马”。至于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可能因为当时候,他们真的就只是和官府做对,同老百姓很好。也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才在当地留下那么多相关的故事和传说。 实际上,在次之前,我对《水浒》可能是张士诚起义整个过程的反映这一说法,一定程度上赞成。 《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元末群雄并起,其中的张士诚起义在许多方面与《水浒》中描写的宋江起义十分吻合,如张士诚自发难至失败,历14年,《水浒》写宋江一班人聚义,也是14年,而真实的宋江起义,却只有一年多时间;张士诚最后投降元朝,宋江接受招安,也归顺朝廷;张士诚起义时,啸聚造反的群雄,如金陵朱元璋、九江陈友谅等,有十五路,而《水浒》中列举占据山寨、对抗朝廷的,如十字坡张青、揭阳岭李俊等,也正巧是十五路。而且,《水浒》作者与张士诚又有过交往,因此,《水浒》中的许多内容是以张士诚起义为原型加工而成的,梁山泊也是以张士诚起义处作为原型的,这地方就是今江苏省大丰县草捻、白驹一带。因为,这一带是水网地区,当年确有河港千条之多,如今虽然大都淤浅,改成平田,但烟波浩渺、芦苇茂密,当年的气派仍依稀可辨,
《水浒》中描写的“纵横河港一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形势相仿。同时,该地近处的兴化境内也有一座梁山(名小梁山),张士诚起义时曾在此山安营扎寨。 因为在考据方面,我实在外行,而且是一个外行之外的外行。不过我还是想武断的下个结论。《水浒》极有可能跟现在的梁山,完全没多大关系。它只是棘梁山宋江聚义的传说,张士诚起义的故事揉杂一起的产物。(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