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两则消息值得大家关注。其一是上交所战略新兴产业板的创建将提速,或在不久的未来推出;其二则是深港通呼之欲出,更有机构传言,其或在一月内由两地证监会正式宣布。
不知不觉,中国股市设立已有20余年的历史。然而,对于上交所与深交所而言,其自设立至今,却时常处于互相竞争的状态之下。
具体来看,上海证券交易所创立于1990年11月26日,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则成立于1990年12月1日。显然,这两大交易所的成立时间也大概相近。但是,随着市场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进入2000年以后,两大交易所的竞争却显得更为激烈。
实际上,在很久一段时期内,无论从市场成交量、还是市场融资额,还是投资者的参与热度,都基本倾向于沪市市场。于是,长期以来,沪强深弱的格局也成为了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然而,随着深交所于2004年以及2009年分别推出了中小板和创业板后,市场多数的IPO资源却逐渐聚集到深市市场。相反,纵观过去几年,沪市市场的融资额度却稍微逊色。
与此同时,随着创业板市场的迅猛崛起,其目前的总市值已经突破4.5万亿大关。期间,在多次的创业板改革中,创业板市场的首发准入门槛却持续降低。其中,在之前的修订方案中,创业板首发管理办法也取消营业收入或者净利润持续增长的硬性要求,并允许收入在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只需要有一年的盈利记录即可上市。
除此以外,在2014年8月1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公布十条措施提出要完善创业板制度,在创业板建立单独层次,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到创业板上市,以满足部分企业的转板需求。由此一来,也为更多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本质上看,随着创业板市场的进一步壮大,深交所较上交所的竞争优势也将会更加突出。
显然,面对深交所的一系列举动,也确确实实撬动着上交所的强势地位。于是,沪港通、新兴战略产业板等举措,也是上交所有力的回击武器。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的正式“通车”,确实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时隔半年,沪港通无论对两地市场“互联互通”体系的强化,还是对两地市场资金的双向流动等,都创造了积极性的影响。同时,在沪港通的“通车”影响下,也加快了深港通推进的步伐,为A股纳入MSCI创造出更多的筹码。
但是,换一种角度分析,上交所有沪港通,深交所将来也会有深港通,两地交易所均要承担起日后“互联互通”的工作。但是从市场板块来看,上交所却缺乏了诸如中小板、创业板这类市场。因此,长期下来,无论是新增流动性的补充还是市场融资的需求,上交所却明显落后于深交所,这也为当前持续存在的“深强沪弱”现象带来了担忧。
至此,为了与深交所抢占IPO的资源,上交所更可能会推出战略新兴产业板,以此来与深交所比拼。
谈及战略新兴产业板,实则对投资者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之前几年的时间内,战略新兴产业板的话题也备受市场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新兴战略产业板主要服务于互联网、节能环保、生物以及新能源等行业,其发行条件、规模条件以及交易机制等或与主板市场有所区别。或许,更多人会把战略新兴产业板比拟创业板,但其实,它与创业板相比,却具有定位不同、战略不同等特征。
整体而言,战略新兴产业板主要定位于规模稍大,且已越过成长期以及相对成熟的战略新兴产业型的企业。
确实,随着更多的市场引进,未来将会对A股市场构成一定的影响。不过,笔者认为,上交所与深交所拉开资源争夺战的背后,实则进一步提升两大交易所的竞争意识,促使两地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进而增强A股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为未来A股市场登上国际大舞台、走出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就目前而言,A股市场未来的发展之路仍然漫长。面对奋力直追的深交所,上交所要扭转自身的被动格局确实也要抓紧好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