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801544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3-06-17
- 在线时间12605小时
-
- 发帖10761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36
- 金币88186
- 道行18910
- 原创538
- 奖券560
- 斑龄0
- 道券291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801544
- 发帖
- 107610
- 金币
- 88186
- 道行
- 18910
- 原创
- 538
- 奖券
- 560
- 斑龄
- 0
- 道券
- 291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
—
本帖被 zhdf 执行加亮操作(2019-02-01)
—
说过曹操的谋士们,就不能不谈一下他的老对手,老冤家,大耳朵刘备刘玄德的谋士们.刘皇叔在三国时能鼎足而立,获得一杯羹,其关键在"非惟天时,亦人谋耳!".刘备在三国初期的情形,正如他的老祖宗刘邦一样,东奔西走,东躲西藏.今天依附这个军阀,明天投靠那个军阀.别说与人争夺天下,连个固定的住处也没有.之所以会在日后成为独霸一方的乱世枭雄,正因为他找到了一些绝对忠诚于他的顶尖谋士.虽然在人数上没有曹操那么多,但却足够他在三国时期雄霸中国西部一隅,并称孤道寡了!刘玄德的主要谋士有以下这么一批人: 1,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祖籍徐州琅琊阳都人.后随叔父玄为避战乱,来到南阳隆中隐居.尝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时人多不信.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方引起刘皇叔的重视.水镜先生司马徽更拿其与"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来比拟.有了这二大名士的夸赞,刘备决定亲自登门拜访,力请诸葛亮出山助己.经过"三顾茅庐"后,刘,诸葛二人终于见面了.此次会面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历史是最著名的一条大计谋<<隆中对>>横空出世,其给中国历史和刘备本人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隆中之对从表面上看只不过是君臣之间的一段对话,但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丝毫不亚于曹操的谋士荀彧提出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而且更详细,更完整,更有条理性!单凭这条<<隆中对>>,足以使诸葛亮不仅跻身于三国时期最优秀的谋士前列,而且在中国古代著名谋士之中稳占有一席之地!诸葛亮的这条<<隆中对>>犹如为刘备在黑暗中点燃的一盏明灯,为他指明了今后奋斗的目标,前进的方向.具有航标灯的作用.老实说,在刘备面前,当时没有比这条计谋更好的办法了,也确实没有比这更好的出路了.毫不夸张的讲,自<<隆中对>>问世,三国鼎足局面业已初步形成,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诸葛亮的智谋在此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发挥,光凭这条<<隆中对>>,诸葛亮在刘备谋士中排上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具体的<<隆中对>>全过程,可参看演义第38回;诸葛亮的智谋还表现在,第39回,博望坡火烧曹军,为刘琦出计脱身免祸;第41回,劝说刘备同意在曹军到来之前,先派关羽率主力与江夏刘琦会合,既保存了实力,也为将来与孙权联合抗曹奠定了基础;第86回,蜀军彝陵惨败后,毅然派出邓芝出使东吴,向仇敌求和,两国从此通好,避免了蜀国遭到两面受敌的厄运,为蜀汉江山的稳定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第98回,孙权自立为帝,派使者来到蜀国通告.蜀汉大多数大臣认为孙权是僭逆,宜绝其盟好.但诸葛亮力排众议,说服蜀后主,派遣高级别特使,太尉陈震出使吴国,向孙权表示祝贺.巩固了二国的同盟关系,为蜀国的安定立下了大功.诸葛亮在此处的眼光是极具战略意义的,因为他深知,蜀汉的安全与稳定才是第一位的.诸葛亮在小说中的智谋还非常多,如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借东风,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等,无不浸透着他的智慧,虽然其中多属小说作者的虚构,但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已俨然成为了中国社会聪明人物的代名词. 2,庞统,字士元,号凤雏,荆州襄阳人.时有民谣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在得到庞统后,亦曾喜曰:"今吾二人皆得,汉室可兴也",足见庞士元之才.小说中言其本孙权手下,在赤壁大战中因向曹操献上连环计,使曹军作茧自缚,为孙刘联军火攻破曹立下了汉马功劳.由于未受到孙权重视,转投刘备.虽说演义所言不过是小说虚构,但庞统的才干还是不容忽视的.第57回,初投刘备的庞士元也未受到刘皇叔的重用,被打发到耒阳小县当县令.终日饮酒为乐,不理政事.备闻之怒曰:"竖儒焉敢乱吾法度!"令张飞与孙乾前去巡视.飞至耒阳,听县里官吏们举报,言庞县令一连百余日沉醉酒中,县中之事,并不理问.飞怒,欲擒之.孙乾曰:"庞士元乃高明之人,未可轻忽.且到县问之.如果于理不当,治罪未晚."飞听其言,召统责之.统笑曰:"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统随即唤公吏,将百余日所积公务取理剖断.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不到半日,尽皆了断.民皆叩首拜伏.统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量此小县,何足介意!"飞大惊,下席谢曰:"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当于兄长处极力举荐."又顾孙乾曰:"非公则失一大贤也."遂辞统回荆州,见玄德,具说庞统之才.备大惊曰:"屈待大贤,吾之过也!"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后刘备应西川刘璋之邀,率军入蜀助璋防御汉中张鲁,随行军师选择了庞统.第61回,刘备才一入川,甫与刘璋见面,庞统就急不可待的劝说刘备借宴会之际除去刘璋,并积极主动地在涪城导演了一出<<鸿门宴>>,只是由于刘璋部将们的警觉,此计才未得逞;第62回,刘备在得知孙夫人已回东吴,孙权有取荆州之意,十分着急,问计于庞统.统又向刘备献计,曰:"主公勿忧,有孔明在彼,料想东吴不敢犯荆州.主公可驰书去刘璋处,只推曹操攻击孙权,权求救于荆州.吾与孙权唇齿之邦,不容不相援.张鲁自守之贼,决不敢来犯界.吾今欲勒兵回荆州,与孙权会同破曹操,奈兵少粮缺.望推同宗之谊,速发精兵三四万,行粮十万斛相助.请勿有误.若得军马钱粮,却另作商议."备从之,遣人往成都.庞统此计非常厉害,给刘璋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刘璋不借兵借粮给刘备,从道义上说不过去.你一句话,人家立即带兵来帮你忙.现在人家有困难,你置之不理,从明面上说不过去,理亏在先;但如果真的按对方的要求去做,等于是为虎添翼,谁能担保刘备得了兵粮就会听话滚蛋呢?事实上,刘备也确实没打算知恩图报.庞统说的很明白:"果真东西拿到手后再说"刘备也同意了,说明刘玄德早就决定无论刘璋接到他的来信后怎么做,他肯定要反脸的.只不过一个理由冠冕堂皇些,一个不要脸而已.最后,刘璋接受了部下的警告,但又害怕承担毁盟的责任,采取了折中方法,拨老弱军四千,米一万斛给刘备充数.刘玄德立即找到了借口:"吾为汝御敌,费力劳心.汝今积财吝赏,何以使士卒效命乎?"遂扯毁回书,大骂而起.璋使者逃回成都.庞统立即献上三计:"上计,选精兵星夜兼程偷袭成都;中计,佯以回荆州为名,请涪水关守将杨怀,高沛来送行.擒而杀之,夺取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下计,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刘备略一考虑,认为上计太急,下计太缓,决定按中计行之.果然获得成功.庞统献的这条计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就小儿科了,只能称得上是有关战术方面的计划.但也是相当成熟和稳妥的一条妙计.尽管以后庞统在行军途中被蜀将张任的伏兵射死,但其后刘备进取西川的规划还是按照庞统提出的作战策略来进行的,该计划在庞统死时已成功了一半.诸葛亮入川后,也不过是在执行庞统事先就计划好的作战方针罢了.观庞统在协助刘备夺取西川时的表现,颇有些急功近利之感.这也难怪他日后会在落凤坡中伏而死.不过以庞统在三国中为刘备尽心尽力地贡献各种妙计来看,他也的确是个非常有谋略的人,在刘备的荆州集团的众谋士中,除了诸葛亮,老实说也还只有他才能排在老二的位置上. 3,法正,字孝直,扶风郡人.先是益州军阀刘璋手下一地位不高的官吏,与张松,孟达相善.在张松的鼓动下,三人共同脱离刘璋,改投刘备门下.刘备夺取西川后,自领益州牧,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为自己大后方的管家,足见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用.第70回,黄忠,严颜攻取了曹军重兵把守的天荡山,派人向刘备告捷.备聚众庆贺.法正曰:"昔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乃留夏侯渊,张郃二将屯守,而自引大军北还,此失计也.今张郃新败,天荡失守,主公若乘此时,举大兵亲往征之,汉中可定也.既定汉中,然后练兵积粟,观衅伺隙,进可讨贼,退可自守.此天与之时,不可失也."备从之.法正此计,既有战略上的考虑,又有战术上的应对.绝对不亚于三国中任何一个一流谋士的计策.刘备听从了法正的计谋后,主动出兵从曹操手中夺下了汉中这一块通往四川的战略咽喉之地,为蜀军今后北伐打开了一扇北上的大门.若不是关羽因大意丢失了荆州,汉中可以与荆州形成蜀军进出中原,争衡天下的北,东二个大门.出现一个对蜀汉政权极其有利的局面.法正之智确实非同一般;第71回,刘备与诸葛亮商量后,任命法正为黄忠兵团的监军与曹军驻扎在汉中的主力部队夏侯渊兵团在定军山展开最后的决战.双方对山相持,法正对黄忠曰:"将军可守在半山,某居山顶.待夏侯渊兵至,吾举白旗为号,将军却按兵勿动.待他倦怠无备,吾却举起红旗,将军便下山击之:以逸待劳,必当取胜."忠从之.曹军主将夏侯渊屡出兵挑战,法正在山上皆以白旗招展,黄忠按兵不动;午时后,法正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休息,乃将红旗招展.黄忠一马当先,冲下山来,犹如山崩地裂之势.夏侯渊猝不及防,被黄忠一刀砍为两段.曹兵大溃.曹操得报大惊,亲自带兵来为夏侯渊报仇.刘备笑曰:"操此来无能为也.我料必得汉水矣."没错,定军山一战,胜负形势已定.刘备因此战的胜利得到了地利和稳固的江山,黄忠因此战的胜利得到了名扬天下的机会."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胜仗的背后,其实包含着法正那正确的计谋!正史和小说都言法正在担任蜀郡太守期间,睚眦必报,似乎气量非常的小.为此被诸葛亮批评过.我认为造成法正如此仇视过去的同僚,可能是由于他以前在益州非常不得志,甚至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所造成的结果.但看法正为刘备和黄忠出的计谋,却无一不是御敌建国的良策,看来刘备让他当自己的大管家这一步棋还是走对了.以法正之谋和他的才干,难怪诸葛亮在刘备彝陵战败后,曾感慨道:"若法孝直在,断不让主公东行!"虽有为自己推卸责任之嫌,但也说明法正的干练和智慧对刘备的影响之大.只是法正命短,在刘备出兵东吴很久以前就死了.否则蜀汉国又多了一位与庞统不相上下的一流谋士.以法正的个人能力,在刘备的谋士当中排名老三也是名副其实的. 4,伊籍,字伯机,兖州山阳郡人.伊籍本荆州刘表手下一级别不高的小官吏,与刘备初次见面在第34回.刘备领荆州刺史刘表之令,讨伐在江夏叛乱的张武,陈孙.得良马的卢,献与刘表.表喜,骑之招摇过市.谋士蒯越见之,告之此马不吉,骑则妨主.谁骑谁倒霉,马的前主人张武就是因为骑了它才送命的.表大惊,乃以刘备要打仗,更需要好马为借口,将马还给了刘备.备不知骑的卢马在街上行走.伊籍将实情告于他.备闻之,非常客气而又坦然道:"深感先生见爱.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伊籍深服之.以后当蔡瑁屡次设计欲害刘备时,都被伊籍提醒而躲过了.第40回,伊籍受刘琦差遣来见刘备,言荆州舍长立幼,立刘琮为主,请刘备与刘琦联合,杀回襄阳,向蔡夫人和蔡瑁兴师问罪.备曰:"机伯只知刘琮僭立,更不知刘琮已将荆襄九郡献与曹操矣!"乃将拿获琮使宋忠一事告于伊籍.籍曰:"若如此,使君何不以吊丧为名,前赴襄阳,诱刘琮出迎,就便擒下,诛其党类,则荆州蜀使君矣."诸葛亮亦从旁赞成.备曰:"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遂罢此计.小说中伊籍似乎也只为刘备献过这一条计策,但被拒绝了.尽管书中说刘备没有采纳此计是出于道义的角度,但从事实上来看,伊籍此计能获得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当时刘琮,蔡瑁早已对刘备开始防范起来了,派使者秘密接洽曹操商谈投降,并远远避开刘备,可见一斑.另外,当刘备带领部下百姓离开新野,来到襄阳求见刘琮时,琮早躲起来了.蔡瑁,张允以命令军队全副武装,守卫城池,坚决不放刘备一人一骑入城,甚至不惜以乱箭来驱赶.由此可见,刘备就是采纳了伊籍的计策,也不见得管用,最后很可能是双方发生火并,自损实力.而且就算夺取襄阳后,能不能阻挡住曹操,还是个大问号!所以伊籍这条计策不可行.虽然如此,以伊籍为刘备献过的这条不成功的计策来看,伊伯机也应该归在刘备的谋士团中,尽管他献的计策其实用性几乎为零. 5,马良.第52回,刘备得了荆州,南郡,襄阳,心中大喜,商议久远之计.伊籍曰:"要知荆州久远之计,何不求贤士以问之?"玄德曰:"贤士安在?"籍曰:"荆襄马氏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幼者名谡,字幼常.其最贤者,眉间有白毛,名良,字季常.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公何不求此人而与之谋?"玄德遂命请之.马良至,玄德优礼相待,请问保守荆襄之策.良曰:"荆襄四面受敌之地,恐不可久守.可令公子刘琦于此养病,招谕旧人以守之,就表奏公子为荆州刺史,以安民心.然后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及收钱粮,以为根本.此久远之计也."玄德大喜,遂问"四郡当先取何郡?"良曰:"湘江之西,零陵最近,可先取之.次取武陵.然后湘江之东取桂阳,长沙为后."备从其计,遂用马良为从事,伊籍副之;第63回,诸葛亮离开荆州入川前,留下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等辅佐云长,同守荆州;第66回,马良曾劝谏关公不要与鲁肃会面,以防有诈.第73回,关羽领兵攻打襄阳,以马廖化为先锋,关平为副将.马良,伊籍为参谋;第76回,得知荆州失陷,南郡守将糜芳,公安守将傅士仁投降了吴军,自己归路被切断.关云长大惊.差马良,伊籍赍文三道,星夜赴成都求救;第83回,马良随刘备东征孙权,在猇亭蜀军被挡住了.先主见吴军不出,心中焦躁.马良曰:"陆逊深有谋略,今陛下远来攻战,自春历夏,彼之不出.欲待我军之变也.愿陛下察之."并对刘备移营避暑之举表示了疑虑担忧.但被刘玄德当作耳旁风.最后在马良的坚持下,刘备才勉强同意马良把移营之势,绘成图本,去成都找诸葛亮查看,有何不妥.马良这才侥幸脱离险境,在马上接踵而来的吴蜀彝陵大战中捡得一命;第87回,诸葛亮正在准备南征蛮王孟获事宜,忽报马谡至.诸葛亮请入,见谡素袍白衣而进,乃为兄马良新故亡,因此挂孝.马良的最后结局至此交待完毕.看马季常给刘备献的计策,也是一条防守拓展的妙计.当然与孔明,庞统,法正等人献上的决定性的大计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刘备的谋士团里也算难能可贵了,其水平应该在三国的整体谋士群里排到中上等.可惜去世的也太早了些,不然以他的谨慎稳重的性格,足可为诸葛亮的臂助,比伊籍高明多了.由于马良是伊籍推荐的,故只能排在伊伯机后面,位列刘备谋士团中的老五. 刘备虽是三国中的一大枭雄,但他的手下确实能人不多,尤其缺乏一流的顶尖人才,谋士也一样.可能还是因为刘备本人的资历和威望在当时是最低的缘故,尽管他为了招揽到人才求贤若渴,但应者寥寥.虽然有些名士最后归降了他,但始终没有为他贡献过奇计妙策,如刘巴,他为刘璋倒是极其卖力.不过以刘备的虔诚和虚心,他也确实得到了一批属于他的智囊团,从而为自己打下了一片江山.当然刘备获得的这份成就也得归功于那些谋士们,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功劳值得肯定.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此帖被假正经也在2020-09-07 09:22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