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板的“逆袭”中,人们看到是经济转型的力量,看到新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创新模式对经济格局的改变。
用“逆袭”来形容创业板近期的走势,显然是合适的。因为就在不久前,市场上还有很多看空创业板的声音,认为其指数将向下破位的观点不在少数。也因为这样,当时下创业板不断刷新历史记录时,自然就有人会把这说成是“逆袭”了。
回顾一下这几个月来的股市行情,不难发现期间创业板的走势与大盘并不那么一致,甚至会出现较长时间的背离。在去年11月下旬行情启动时,创业板并没有什么异常表现,差不多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是随大盘上行的,但是到了12月下旬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它与大盘逆向运行,主板指数涨得越好,,它反而跌得越凶。到了今年1月初的时候,创业板指数回落到1429点,为去年8月底以来的最低点。而此时上证50指数已经接近2600点,这是2009年12月以来的高位。经历过这波行情的投资者都清楚,当时以银行,券商等为代表的大金融板块炙手可热。进而驱动了大盘蓝筹股整体上行,令一些滞涨多年的权重股指数出现飙升。此时,市场上的资金集中流向大盘蓝筹股,中小市值的品种一下子乏人问津,而持有中小股票的投资者也试图从中套现,以将资金转入到大盘股上去,于是在中小市值股票上就出现了“踩踏”,其中又以相对价格比较高的创业板受冲击最大。也许现在人们可以说,创业板之所以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一段时间表现很差,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大盘蓝筹股占据了那段时间行情的绝对主导权,从而演绎了颇为极端的“二八现象”。
但问题在于,这种局面是否可以看作是股市应有的一种常态,或者说就是本轮行情最基本的特点呢?无疑,在这个问题上,市场内外有着很大的分歧。如果坚持传统的投资理念,那么也许的确会继续看好大盘股一骑独尘的行情,毕竟这些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市净率都还不算太高。但是,在经济处于转型,经济结构面临调整,经济增长速度又将放缓的背景下,继续以传统产业,特别是上游投资品为重点的投资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大盘蓝筹股行情最活跃的时候,有人就很敏锐地提出,那些大幅度上涨的股票,很多是分布在长线行业,他们需要的是去产能,严重缺乏成长性。这种局面,在行情初起,特别是市场资金还比较充裕时,也许还可以维持,并且不管怎么说,还能讲讲估值修复的概念。但是当行情已经上涨了一大波,并且资金供应也在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趋于紧张时,这种局面就不可能进一步延续了。事实上,就从1月上旬开始,创业板从低位开始反弹,到春节前不足一个半月时间,最大涨幅已经达到33.58%,而此间上证50指数还是有所下跌的。为什么创业板能够成功地“逆袭”呢?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因为在行情进一步深入发展,估值修复转为价值发现时,市场还得重视成长与题材,不否认大盘蓝筹股中有的也有这样的特点,因此不能说它们以后就没有机会。但与此同时创业板等会有更多的股票有着这样的特点,因此就更加为投资者所青睐。近期,互联网概念风靡一时,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创业板,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如今创业板会走得这样强。
话说回来,本轮行情是在资金面宽松的背景下发动的,因此在开始时的某个阶段,资金集中涌现估值低的大盘股,也是很自然的,但这只能是一种投资的战术而不是战略。不可否认大盘蓝筹股在一定时期的单独上涨有其合理性,但并不构成对创业板长期向上趋势的否定。在创业板的“逆袭”中,人们看到是经济转型的力量,看到新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创新模式对经济格局的改变,而这些显然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说,当人们展望行情的未来发展时,既要关注大盘蓝筹股的投资价值,但也不能回避大量发布在创业板中的那些既有成长性,又有题材的品种的投资机会。在操作上,投资者自然可以根据各自的投资与风险偏好进行选择,但在思想上一定要认清市场运行的特点,不然很可能是找错了当下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