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中甲退出潮刚刚开始,要自救须建公众俱乐部
12月19日,刚冲超成功的重庆力帆被曝叫卖,中超资格不要了;12月20日,中甲沈阳中泽俱乐部宣布退出,没人接手就解散;12月21日,足管中心主任张剑在联赛总结会议上说,没付清工资、奖金的俱乐部明年一律取消参赛资格……
2亿的低保线摧毁了尹明善
时值寒冬,足球圈内一片哗然,很多人感叹:“玩不下去的不玩是负责任的态度啊!”实际上还不止这些,力帆不玩后“被保级”呼声最高的大连阿尔滨,已经欠薪大半年,先别说有没有留在中超的资格,如果不卖球员付钱,明年注册资格都不应该再有了。收益更低的中甲俱乐部就更加赤裸裸了。中泽退出、日之泉远走陕西、河北中基卖到梅州,连刚刚升上中甲,本该在蜜月期内的太原队,也由于支撑不了庞大的开支准备迁到内蒙古。虽说中国有一部分俱乐部长年处于迁徙状态,但今年的最大特征是大大方方承认“真没钱”了,而不是像往年一样还遮遮掩掩。
河南建业上赛季花2亿元勉强保级被列为中超“低保线”,这条消息是压倒很多民营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大约一个月前,记者从微博和短信中先后收到两个不同渠道的消息,说力帆撑不下去,想联系深圳有意搞足球的企业收购。两个联系人都传达了同一件事:在花了7000万元冲超后,尹明善和他的产业实在撑不下去了。这次转让,卖的是老尹多年的坚持和心血。很遗憾,记者联系了好几家有实力也有意向的企业后,得到的反馈却都是“中超太贵,我们买得起实在玩不起。”
让大中小俱乐部都能活下去
眼下有两种非常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中超中甲的水涨船高提升了中国足球职业化的门槛,榨干了投机者进入的机会;第二种认为这种翻倍式的投入将中国足球彻底引入资不抵债的死胡同。无论哪种意见正确,最残酷的现实是,现在一个白给的中超资格,都未必有人敢接。
“不敢接”的最根本原因,是俱乐部完全不具备造血能力。在球员工资待遇、训练比赛条件、球队成本不断上涨的前提下,与企业经营状况艰难、社会经济环境日渐规范化相交叉,经营足球绝对入不敷出,博取其他利益又风险极高,共同决定了这种雪崩式的退出潮。而且,如果张剑“欠薪不注册”的措施落到实处,还将有更多俱乐部站在生死悬崖,甚至粉身碎骨。一位俱乐部老总曾经反问记者:“俱乐部要面对的场馆、安保、媒介等资源都在政府手里,但都是要我们付钱的,这样的职业化能成功吗?”
玩不起就不要玩,但是绝不能欠薪。日本足球其实也经历过这样的退出潮,但在联盟硬性规范收支平衡、严格准入制度后,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俱乐部生态。既然恒大国安鲁能花得起钱,就应该有很多俱乐部作为他们的下层供应商,大中小俱乐部各有活下来的办法,一条完整“食物链”存在了,中国足球才有可能生生不息。
无论资本如何最重要的是永远将青训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足球生存下去最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