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以称作迷人,大抵不是因为长相,或不完全是因为外在,而是性情或质地里对人的持久吸引与纠缠。一座城也是如此,能叫人迷上,总是有种深厚的底子或味道在里面的,而不仅仅是靠评比称号撑着面子,名胜景点拼着里子。
刚开始学西语时,就被西班牙人民戏剧般夸张的热情感染了。每次老师走进教室,大喊一声“chicos”,我总有种老母鸡召唤一群“chickens”的喜感。更喜人的是,其他班一名老师来借东西时,总是旋风一般推门而入,明星一般和每个人热烈打招呼,还不忘指着教材首页上一张酷帅的照片得意地说“这是我啊”,然后旋转着离开。
当时我想,这果然是一个燃烧激情的民族啊。然而真正生活在这个灿烂的地中海城市,才发现这里并非如我想象那般热烈疯狂,尽是惊心动魄的奔牛节、火红喧闹的番茄节,或花团锦簇的狂欢和深歌热舞的弗拉门戈。
至少,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人不是这样。他们的民族性格更为沉静理性,少了些西班牙的热情奔放,多了些勤勉认真,但骨子里闲适乐观的性格还在。这个城市的底色,也是“温暖”而非“热烈”的。这种暖不是因为常年明媚的阳光,而是从心底升腾起的善意。
遇到邻居,她会主动打个招呼,给你留着电梯门。和路人擦肩,她会满怀笑意地逗逗小孩子,说一句“真可爱”。推车时碰到楼梯,自己还没意识到就有人来问,需要帮忙吗?小狗走在前面,后面跟着的主人总是手拿袋子,随时娴熟地“清理现场”。钱包和手机放在公园长椅上,多久不回来都不用担心。行人来到路口,总会遇到车让人;开车在路上,则永远是车让车,心里不会莫名地攒着一团火。听到救护车鸣笛,整条路上的一长串车同时都慢下来,让出一条快速通道……
渗透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的种种细节,构成了一个城市的质感。冷还是暖,淡漠还是温厚,都清晰印刻在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之间。这种人与人之间天然的信任、尊重和关切,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积淀,同样也会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情与姿态。
与这种文明一道没有中断而始终延续下来的,还有对艺术的呵护和培育。高迪、毕加索、米罗、达利、塔比埃斯……在世界艺术史上,一连串极具分量的名字都与巴塞罗那紧密相连,很多艺术大家或鬼才们在这里土生土长,高迪更是一生不曾离开。走在街头巷尾,则随时可能邂逅美轮美奂的建筑。想想看,仅高迪一人的作品就有17件入选国家级文物、3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巴塞罗那这样一座城,世界文化遗产的名额甚至有些不够用。
一直以来,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谜:这片土地究竟有什么神奇,可以孕育如此多的巨匠,承载如此深厚的艺术成就?
或许是因为自由的空气。
纵观任何时期与国家,最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艺术花朵,无不孕育于自由宽松的土壤。这里也不例外。历史上的西班牙,几乎一天也没有封闭过。即便在二战后,被联合国的决议围困时;即便在弗朗哥统治时期,这个独裁者明知开放可能对制度带来冲击,也还是没有选择自我封闭。
正如现在,走在人流如潮的兰布拉大街,看着那里由吉他手、非洲鼓、南美舞蹈、“真人雕塑”汇聚而成,百花齐放热闹非凡的街头艺术,还是能强烈感受到这些艺术家乃至一个民族由身至心的自由和舒展。
或许是因为近乎极端的保护。
这里不可能有大尺度、大规模的拆迁,也不可能因为一个人、一句话或一个数字,将成百上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骄傲瞬间付诸轰隆隆的推土机,埋葬于喧嚣的烟尘中。巴塞罗那政府将所有建筑划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的建筑通常年代越久,受到的保护也更为严格。在这里,即使你只是想抹掉一间老房子里的壁画,也要付几万欧元的罚金;建筑外观必须保持原有面貌,简单的粉刷也要向相关部门备案,粉刷颜色要和外墙原来的颜色一致。
精心严格的保护,使文化遗产和建筑风格得以统一而完整地保留。高大的罗马城墙、辉煌的国王宫殿、优美而狭长的深巷、锁住千年历史的修道院……穿行在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区,很容易就被一种深厚的历史感所集中,也很容易就想起,为保护城墙牌楼而四处奔走,为拆毁古建筑而痛哭的梁思成;很容易就想起,从公元两千年起,一座古老城市的胡同,仍在以一年六百条的速度被拆除。
如果在一座城市,速度与效率从不是问题,你眼看一个个新奇坐标拔地而起,一座座古旧院落轰然倒塌,一个个规划前赴后继,一场场实验相继上演;而在另一座城市,一座大教堂就修了100多年,可能还要再修几十年才能完工,而且人们觉得,这才是建筑自然生长的速度。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是城市之幸?
一个城市之所以迷人,还因为她是一座“人”的城市。也就是说,她可能没有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设计和设施,却有着很多不起眼却人性化的功能。
某天散步时,经过一座美丽的建筑。大大的落地窗、屋顶的花园,一栋精美现代的阳光房,是做什么用的呢?我们好奇地走进去,发现这竟是一座社区图书馆。藏书规模不小,阅读环境也异常舒适,更重要的是,不需办任何复杂的手续,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入、免费阅读,甚至还可以带孩子来呢——里面的儿童区非常温馨,摆放着0-10岁孩子的各种图画书。
后来了解到,巴塞罗那的图书馆系统从1992年奥运会开始兴建,它们不像国内图书馆那样有“等级”,而是一个平民主义的体系,均匀分布在城区的各个住宅社区。在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可以通过网络查到所有书的位置。凭借一张图书卡,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借到各种书籍,通过网上预订,书会从其他地方运过来,邮件提醒后去拿书,还书也是一样。?
追求均质、平等、开放,而不是“宏大叙事”的规划、“英雄主义”的建设,这是巴塞罗那城市系统最令人叹服的特点。这个城市俯拾皆是的小公园、小花园和小广场,也是这种朴实理念的体现。正是这样的出发点,在过去百余年间,深刻影响着每一位市民生活的品质。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我不停地穿梭在各个国家的场馆,不停地琢磨报道的角度,不停地提及世博会的主题。但直到现在,我才真正开始理解这一句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