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高台县,随处可见高于地面的方形土堆散布于田间地头,当地人把这些残破、饱经风霜的土丘称为“土墩墓”。
高台县城西南方的戈壁滩上,与祁连山遥遥相望的是数千座砂砾丘,绵延数公里,这里就是著名的许三湾魏晋墓群。据文物部门统计,许三湾墓群有至少7000座古墓。距许三湾数公里的骆驼城遗址还存有大量魏晋古墓。
当地文物专家考证,按照魏晋时代的礼制,当时普通家庭的墓葬是不起土堆的,也因此可以判定,这些古墓都属于当地望族。
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河西走廊却相对安定,是乱世里一处安身乐土,中原人纷纷移居河西。此时河西与西域的交通也得到恢复,政治安定与经济文化交流使河西走廊成为当时北方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史书载:“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家家丰足,仓库盈溢”。高台及其周围地区的墓葬文化也在此时盛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许三湾、骆驼城遗址抢救性发掘数座古墓。古墓的墓砖上,人们惊讶地发现了一些精美的画像,内容繁杂,形式活泼。这样的画像砖共有400多块。
高台魏晋墓砖画都是一砖一画,砖面用白粉涂底,丹砂饰边,中间用墨色、丹砂作画。这些壁画运用线描笔墨技法,运笔流畅自如,用色单纯热烈,构图简洁,形象生动,朴实自然。除部分古代神话宗教题材外,大多数砖画是农耕牧猎、交通出行、歌舞宴乐的社会生活场景,这些充满了生活情趣和自由浪漫精神的风俗画卷,是魏晋时代河西地区的真实写照。从这些绘画中的人物形象、服饰、生活习俗还能看出东西交流、胡汉杂居的情景。
魏晋时代,绘画的题材多集中在佛教故事图景、以“鉴戒”为目标的古圣先贤、忠节烈女故事,与此相比,高台的魏晋砖画就是一股清新空气。高台魏晋画像砖也因此被称为“魏晋社会生活的连环画”。
高台农村至今还存在一种职业,他们能看风水、定吉日,能写会画,熟练一套婚丧嫁娶的风俗规章,当地人称他们为“道士”。地方史志研究者认为,魏晋画像砖的作者可能就是类似的这样一批人。他们受雇于当地望族,为其设计了墓室,并将墓主人死后可能继续的生活场景绘制在墓砖上。与敦煌壁画一样,高台魏晋砖画的作者都没有留下名字,千年以后,这群无名艺人却以其作品惊艳了世界。
看到画像砖的人们无不惊叹于砖画的色彩。在那个时代,有什么秘诀使这些图画经历千年颜色不减?考古专家说,和敦煌早期的壁画一样,绘制魏晋画像砖使用的都是矿物质颜料,画匠们从大自然中寻找原料,化草木土石为五彩,搦于笔端。
绘画艺术肇事于民间,此后职业绘画和民间绘画就一直两条线并行,相映成辉,民间画匠及其作品少见于史册。魏晋时代那些开宗立派的大宗师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作品,仅有著述中的描述,少量存世作品也是唐宋的摹本,且争议较多。魏晋画像砖的发现,或许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新的史料。
高台的魏晋画像砖自发现以来,因为展出条件有限,仅有80余块在高台县博物馆展出。今年11月份,社会捐资3000万元修建的新高台博物馆将正式开馆,深藏在库房中的高台魏晋画像砖将得以展现全貌。在祁连山下的大漠戈壁上,万余座魏晋古墓中究竟还存留着多少艺术珍品、暗藏着什么历史密码?这一切都留待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