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42个人可选?——U16国少兵败亚少赛探因
是否中国人缺什么都不会缺人?
早在抗日战争时,中国人就已是“四万万五千万”,很快即“六亿人民尽舜尧”,“七亿人民七亿兵”,再到“唤起工农千百万,九亿神州皆圣贤”,“十亿人民九亿‘赌(麻将)’,还有一亿在跳舞”……转眼间中国人口已达13亿,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但匪夷所思的是,一到“世界第一运动”足球里,中国人却一下子变成“世界最少”。
据几年前中国足协公布的统计数字,全国注册“足球人口”只有可怜巴巴的8000余人,而到国奥、国青、国少选人参加比赛,就更掉到分别只有200、80和不到60人。
此非国际玩笑,而是白纸黑字、红嘴白牙、言之凿凿。两年前,宿茂臻率U16国少兵败亚少赛。出征前宿指导即因“只有51人可选”而忧心忡忡,结果前两场平叙利亚、乌兹别克斯坦,最后一场胜印度即可小组出线之下,最后时刻被“黑哨”个点球踢平遭淘汰。两年后,张海涛再带队亚少赛冲世青赛资格,前两场即两个0比3遭澳大利亚、日本队羞辱,而“可选之人”比两年前又少了9个——只有42人(几乎都精确到小数点了)。
这么精确的数字从何而来,为什么又会如此之少?
其实这个数字一点都不准确。一年前,我曾写过篇东西,谈及中国足球人口不同统计方法的误区。“8000”实际上只是中国各职业俱乐部在中国足协登记的球员人数(包括U19、U16梯队),却不包括大学生联赛和业余球员(不归中国足协‘管’),而几乎同时国际足联公布的一份世界各国“足球人口”统计,中国却以“2000多万(比大多数国家人口还多)”名列世界第一。当然,“足球人口”没一个必须一周踢几场比赛、应达到什么水平的标准。
简单的说,中国足协统计的太简单、“粗暴”,应比实际人数少很多。国际足联的统计,很可能是根据世界杯的电视观众“算”出来的(每3个看世界杯人中有1个足球人口),但应大约准确。
除了不同的统计方法,这几届国少早早折戟沉沙、越输越惨可能还有这样一个问题。
国际足联近几年将奥运会(U23)、世青赛(U20前为U19)和世少赛(U17前为U16)三大青少年比赛年龄统一为各隔3年,各大洲预选赛分别提前一年,而中国足协目前仍按原来U19、U16设计、划分年龄组(日韩等国可能每一个年龄组都很平衡,所以根本不受影响。澳大利亚从青训到整个足球人口都很少,只是凭优越的身体条件)。所以,本届亚少赛1997、1998年龄段,其实几年前组队时是以1997年龄组为主的,临时改为1998年龄段参赛,就出现了不仅人少、还因小一岁、队里打替补比赛少、经验少等问题。
假设,现在以1997年龄组去打U17的亚洲比赛,从选材人数到比赛结果都会好很多?但假设只能作为后事之师,假设从来都没用。据说,中国足协已在着手调整几年后的年龄组结构,以尽快与国际足联赛制接轨。
而且,假设更不应成这两届国奥惨败的借口,输了比赛从来都一堆借口、理由表明你早就输了。相比之下,两年前最后一轮2比1领先被“黑”了个点球、功亏一篑有点冤,但亚少赛拿出吃奶之力争小组出线本身就起点太低。而两年后堕落到与澳大利亚、日本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两个90分钟几乎没像样的射门,要什么没什么,就更没任何借口可遮羞,就不能不让人想起张海涛上次带中国女足0比8惨败给德国的耻辱史。
既然早知道只有42人可选,为什么不早入手、跳出小小的“统计圈子”,像商瑞华最早从零开始组建中国女足那样,从篮球、田径等项目中选拔出刘爱玲、温丽蓉、韦海英……等初具其它项目基础和素质的球员,打造出一支比只从开始练足球更全面、更有特色的球队。或只是这42个人,像琼中女足那样苦练,短时间内体能和基本功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进步,这个年龄段只要练的对、练的苦,技术和体能都会突飞猛进,谁说选材只有42个人就一定要被揍到屁滚尿流?
国少选才只有42人很不正常,但一败涂地更不正常。中国人“从不缺人”的潜台词应是“从不缺人才”,缺的只是如何挖掘和使用人才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