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实现收支平衡乃至盈利,无非就是 “开源(增加收入)”和“节流(减少支出)”两个思路。中国足球目前的大环境下,“开源”是更合时宜的选项
“五一”前,一条重磅消息砸向中国足坛:乙级联赛的一家俱乐部宣布筹划上市,并公布了时间表——4月26日开始发售原始股,6月中旬海外上市。
消息一出,网上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是第一个吃上市这只“螃蟹”的国内足球俱乐部,此举具有开创意义;也有人认为这家俱乐部操之过急,有炒作、博眼球的嫌疑。
且不论这家俱乐部上市的目的何在,也不论其上市结果如何,这家俱乐部的上市尝试的确可以引发社会对国内职业足球俱乐部经营模式的思考和探索。
经历扫赌反黑后以一个崭新面貌回到球迷视野的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特别是中超联赛,近几年又火了起来:随着各家俱乐部大手笔资金投入和大牌外援、外教的加盟,比赛精彩了,球市也火爆了;随着广州恒大队上赛季亚冠登顶,中国职业足球似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中超联赛繁华的背后也埋藏着一个值得重视的隐患:俱乐部的运营难言乐观。据报道,中超俱乐部2013年共亏损2.64亿元,创历史新高。16家俱乐部中仅有广州恒大和辽宁衡业两家俱乐部盈利,其中广州恒大盈利8590万元,辽宁衡业盈利1795万元;而亏损的14家俱乐部中,广州富力的亏损最多,亏损额为1.5349亿元。
衡量职业联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俱乐部的财务状况是一个重要指标。职业联赛要实现长久发展,俱乐部的财务状况起码要做到收支平衡,最好能实现盈利。而中超联赛7/8的俱乐部处于亏损状态,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如果俱乐部不能“养活”自己,一旦投资方的资金链出现问题,俱乐部的生存和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影响职业联赛的生态。
俱乐部实现收支平衡乃至盈利,无非就是 “开源(增加收入)”和“节流(减少支出)”两个思路。就中国职业足球目前俱乐部花大价钱买外援、请外教的“金元政策”盛行的大环境下,似乎“节流”不太符合发展的“潮流”,而“开源”是更合时宜的选项。
上市只是俱乐部实现“开源”的一种途径,是否适合国内职业足球俱乐部也未可知;国内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开源”尝试不妨在电视转播、广告等方面多吃几只“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