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个富丽堂皇的地洞
我家有一个富丽堂皇、光彩照人的大地洞。大洞面积约32平米,长16米,宽2米,高2.6米,一个小地洞1米宽,11米长,也叫地洞走廊,小地洞里面还有一个储存窖(长2米,宽1米,高1.7米)。
七、地洞制冷和散热的原理
2011年7月,《湘潭晚报》记者刘建强和方阳在我家采访地洞,半个月后,记者刘建强和制冷工程师带着测温计等仪器,再一次采访我家,揭秘地洞的奥秘。不久就在《湘潭晚报》、《湖南三湘都市报》刊登。后来我也写了篇日志刊登了,题目是:记者和专家揭开《绿叶的家和地洞》的神秘面纱。
很多网友看了我《绿叶的家和地洞》的录像、日志,很想知道地洞的奥秘,特别是一个叫独钓寒江的网友在日志后面这样留言:地洞很美,很想知道它的原理,占地多少?人工送风吗?有图纸和理论依据吗?呵呵。我一时可能没有说清楚。下面转载《湘潭晚报》记者与制冷工程师来到我家实地探访,揭开了“地温空调”的神秘面纱。现在转发给关注我家地洞的你们。
冬暖夏凉“家怡洞”
在湘乡市月山镇月山村彭家坝组,口口口与口口口夫妇家的两层小楼背倚一座小山,外表看起来与其它的农家住宅别无二致。然而,从灼热的室外进入堂屋,立刻感到一股清凉,一门之隔,恍如两个天地。“我们家里热天不用开风扇,冷天不需要烤火炉”。热情的女主人向我们介绍,她家有个“家怡洞”。
堂屋正面有两扇门,都通向一条窄窄的横廊,走廊后面的墙壁实际是山墙,中间镶着一块匾,匾上写着“家怡洞”。左边一个券顶的大洞,洞宽2米,高2.5米,长16米,呈“7”字形,尽头是一堵墙,墙上三根管道可看见外面的菜园。在大洞中间的拐弯处连通一个小洞,也是一个“7”字形。小洞宽仅一米,高两米,长11米。小洞里面有一间小屋,是个红薯窖。主人捧出几个发芽的红薯来,“这还是去年的,这几天湿度高,发芽了”。洞顶确实有水珠,凌天科技的胡工解释说:“温度太低,这是空气遇冷结的露。”
穿过小洞又回到了走廊里,洞口嵌着一幅对联:“冬暖夏凉家怡洞,风藏气聚宅第兴”,横批却是两个英文字母“OK”。
家中挖洞好乘凉
“这个洞还是1998年挖的,花了一万多元,照当时的价格可以盖一幢楼了”,口口口原是娄底恩口煤矿井下的安全员,对挖洞是门儿清,他还收藏着当年的设计图纸。1993年煤矿倒闭后,他在湘乡市开了家旅馆,赚了些钱。每次回到老家,总感觉夏天热得要命。那时候别说农村没有空调,就是电扇也经常转不起来,因为农村的电压不稳还常停电,而冬天是既阴冷又潮湿。陈家后面有个祖辈留下来的地窖,里面冬暖夏凉,这给了他启发。
与家人商量以后,他们请了六个人帮忙挖洞。土质坚硬,每天只能掘进20厘米,每挖两天,就用钢轨焊接的拱状模具支撑,为了安全,主人没让放炮。整整挖了两个月,大洞打到快贯通时,女主人突然提醒,与外面接通了,人住在前面,要是贼从后面进来怎么办?为安全考虑,洞不能完全打通。男主人让工人用铁钎捅穿四米厚的土墙,捅出三个直径八厘米的通气孔。这几个孔如同自来水笔的毛细管效应,可以让空气更流通,主人很为这个偶然的改变而得意。
2002年新建房子后,主人夫妇对地洞进行了装修。他们采取了五道防水措施,先在洞底铺设好排水管道,在地洞四壁先铺一层厚薄膜,再砌水泥砖,然后水泥粉刷,最后在地面贴上瓷砖。密实的防水措施使得洞中除了凉爽外,感觉不到一丝潮湿。
制冷效果相当于空调
专业从事地温空调设计生产的凌天科技公司派出了工程师胡武文,对陈家地洞制冷效果进行了现场实测。在大洞里面,地面温度是21℃,空气温度23℃;小洞里面地面温度仅20℃,空气温度为22℃。而客厅里的地面温度为23℃,空气温度为25℃。一楼的其它房间,温度最高也不到28℃。这时正值中午,在室外,气温为37℃,前坪水泥地面的温度高达52℃。胡武文推算,按照一楼2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要达到这样的制冷效果,至少需要一台五匹的立式空调机。
胡武文现场做了个小实验:在洞里点燃一根烟,烟雾自动飘向房子的方向。他分析,陈家的这个地洞打得很科学,充分利用了空气动力学原理:热空气从菜园进来,经过四米长的小管初步冷却,再经过大洞和小洞的制冷,自动流向房间。而大小洞相连,空气形成回旋,也加强了制冷的效果。房子的一二层楼梯间并没有隔断,形成一种气窗效应,热空气向上升腾,在室内形成抽风的效果,加速了两个洞子里面空气向房间的流通。而在寒冷的冬天,地洞提供的是地热,原理是一样的,所以尽管不消耗任何能源,陈家的“地温空调”确实达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
见报的第二天,湘潭环保局的局长带一班人来察看了地洞。第三天湘潭电视台一行四人拍摄了地洞及屋前屋后,地洞通风孔的出口,拍摄温度计在太阳底下的数据又进地洞后温度计的变化。还要我老公解说地洞的构思、过程及作用。相继有长沙、湘潭专程开着小车、摩托车或坐公交车的人来参观。真是络绎不绝,好不热闹。当然我是免费提供午餐,同时用水果招待来我家的朋友们。